Follow us on social

還有不足三個月就迎來2022年,想捉緊2021年的尾巴,你會選擇做些甚麼呢?有沒有想過自己有能力舉辦展覽或表演,以藝術留住最美一刻? 機會來了!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French May)藝術節正公開招募駐港藝術家,參加2022年聯辦節目。法國五月藝術節這個亞洲大型文化盛事大家應該不陌生,每年法國五月都會舉辦過百場文化活動,令大家在香港也感受到法國的藝術氣息。不過聯辦節目又是甚麼呢? 所謂聯辦節目就是法國五月為協助新晉藝術家有更多被人認識的機會而設立的展覽,因此門檻比重點節目低。只要你是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藝術家,不論是芭蕾舞、設計、音樂、繪畫、攝影、時裝、生活品味等範疇都可以報名。而獲選的藝術家能夠於明年五月或六月,根據法國五月的主題舉辦展覽或表演,增加知名度。 申請截止日期:10月29日凌晨12時

「請與自己的小缺點和平相處。」(黏土人,2021)。這些來自藝術家 Aman Khanna 之手的「黏土人」,個個有着微妙表情,在圓滑的形態中,專注看書、唱歌、喝下午茶、開 party,或者靜靜地坐下,擁抱自己,享受 me time。Khanna 堅持人手製造每個黏土人,完美或不完美也好,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又提醒大家,人生的少少瑕疵其實微不足道,自己的小缺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be like Claymen,take it easy! Khanna 來自印度,曾經在倫敦讀書和生活,現於新德里經營工作室。他把日常的觀察融入創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黏土人。在平靜、可愛的外觀背後,他們除了在你身旁靜靜的陪伴,也 是雕塑擺設、花樽、蠟燭、香薰座

有時夢醒不及夢境中美好,但你有沒有想過,現實也能享受於雲朵間飄浮的輕快感?來到 NC Design & Architecture(NCDA)創辦人及獲獎建築師 Nelson chow 在 K11 MUSEA 設計的《夢境》「太空船」,帶你逃離人類荒謬,藉住朦朧的霧氣,探索如穿梭機升上半空的超現實感覺。 回到地面,又可以再走訪其他 MUSE ROOM,打開靈感之門。國際知名設計師 Joyce Wang 聯乘 Cookie DPT,利用常見於從前香港唐樓、公園的水磨石,建造了一個復古八角雪糕亭《維港雪糕亭》,讓你穿越回到過去,一邊品嚐港式口味雪糕曲奇三文治,一邊重溫本土情懷。 除了 Nelson 和 Joyce,還有 4 位設計師特意創建的獨一無二的世界:紐約藝術家 Jon Burgerman 的七彩糖果屋自拍亭、日本藝術家空山基(Hajime Sorayama)全球首次展出的 NFT 系列、多媒體裝置藝術家 Tony Oursler 布置的聲、光藝術迷宮,以及 NET-A-PORTER 粉紅國度和韓國新進媒體藝術家組合 a’strict  以大自然為靈感的藝術裝置 《瀑布 - 流沙》,6 道夢境之門正等待你去打開,展開一場藝術之旅。 K11

西班牙畢爾包(Bilbao)最近有一個巨型少女人頭在內維翁河(Nervion)中浮浮沉沉,她雙目無神,只是目無表情地望上天空,隨河水漂浮。並非提早過萬聖節,這個「少女」其實是墨西哥藝術家 Ruben Orozco Loz 為當地慈善機構創作的玻璃纖維雕塑,重 120 公斤,以西班牙巴斯克語「明天 Bihar」命名,呼籲大眾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 他指出,「我們的行為決定着自己命運的浮沉」—— 人類的未來就似河中少女,如果繼續採用破壞生態的發展模式,人類就會被淹沒,但若然我們能減少不利於氣候變化的活動,就可以浮起,得到生機。藉住詭異的人頭雕塑帶來的恐懼,我們能記住這警告嗎? Photo/ Ruben Orozco Loz  

城市古蹟印證了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要如何保育才能既保留歷史價值,又能善用空間?不妨參考來自英國倫敦的例子。建於 1930 年代的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位於泰晤士河南岸,自 1953 年起為全倫敦供電,曾經是英國第 3 大發電站。其建築以紅磚天主教堂為藍本,在英國已經碩果僅存,因此,即使它在 1983 年停止運作,但仍然是當地著名地標,且被列為二級重點保護建築,連電影《皇上無話兒》、《蝙蝠俠 — 黑夜之神》也曾在此取景。 歷史建築並非「齋睇無用」,國際著名建築師事務所 WilkinsonEyre 近年就將巴特西發電站全面翻新,活化成大型複合設施,集購物、餐飲體驗、活動場地、辦公大樓、住宅公寓於一身,令泰晤士河南岸重新煥發活力。 由新世界 CEO 鄭志剛創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將舉辦《活化古蹟 保育皇都》網上研討會系列,首場於本周四(7日)進行,以「電照風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活化計劃」為主題,邀請到 WilkinsonEyre 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及總監 Sebastien Ricard 分享活化巴特西發電站的設計概念和心得,同場亦有 WilkinsonEyre 建築事務所總監及香港分部負責人 Matthew Potter、UNESCO 亞洲文物建築保護與管理講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系主任何培斌教授,交流本地活化項目的見解。   《活化古蹟 保育皇都》—「電照風行:倫敦巴特西發電站活化計劃」 日期︰ 2021年10月7(星期四) 時間︰下午7時至8時 主講嘉賓︰ Sebastien Ricard Matthew Potter 主持︰    何培斌教授 語言︰英語 費用︰全免   網上登記︰https://bit.ly/3ifZXPI   

曾經在香港和朋友有這樣的一個辯論,來自日本的朋友說自己鍾情和牛,濃郁、油份充足、入口即溶;香港朋友說傾向喜歡美國牛的粗曠,牛味足又不那麼油膩;此時有位阿根廷朋友插話:「你們未嘗試過真正的阿根廷牛的話,這討論是沒有意義的。」不過,這個時候,我腦袋出現的,是氂牛。   香港人接觸氂牛肉,可能和筆者一樣,都是先嘗氂牛肉乾,硬到無法咀嚼,而且很多都是以其他牛肉以假亂真。直至我第一次食新鮮氂牛肉時,才驚嘆萬分。新鮮的氂牛肉有嚼勁,但不會有渣,牛味在口腔內越嚼越濃,即使燉煮多時,肉質都不會老。   我其中一次吃氂牛肉是在青藏高原的一間寺廟,那裡內附有學院,也有一間對外營業的餐廳。由於地理環境惡劣,食材不多,這裡的藏傳佛教一般都是葷素雜食。當日我們的鄰桌是一對小僧侶,大概是父母來看望他們並請他們大吃一頓。我點的是湯煮牛肉,這碗看似清水煮肉片的菜餚,每一片氂牛肉都有少許牛筋增添口感,每一下咀嚼都有濃濃的牛肉味唧出來。而毫不起眼的清湯,加上青椒的清爽香氣後,卻出乎意料地提起豐滿的牛味。吃到最後,我甚至分不清自己捨不得牛肉,還是捨不得那清爽牛湯多點。   要吃新鮮氂牛也不容易,人們一般要到秋冬才會屠宰氂牛,把肉雪藏供全年使用。有一次我到牧民家中作客,他們和內蒙古牧民煮羊肉一樣,把肉斬成大塊,放在一大鍋水中,用鹽、花椒煮數個小時,生火的燃料羊糞,一粒粒精緻地放在旁邊的箱子裡,十分和諧,一點也不臭。享用的時候撈起一大塊,一人一把刀要那部分自己切,連碗都不用,那次牧民還選了蹄的部分來熱情招待,他負責切,我們用手拿著吃,無任何蘸料,那是我第一次吃氂牛𦟌,比以往吃的更有嚼勁,肉質充滿彈性,牛味濃而不膩,也不膻。   門外是藍天,伴著一望遼闊的草原,那時是五月份,遠處高山還積著滿滿的雪,那就是氂牛飲用的水的來源,而這氂牛也是去年底前屠宰的。   氂牛學名Bos grunniens,超過八成位於中國,英文名「Yak」來自藏語,是地球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與南極企鵝及北極熊合稱世界僅存的三種原種動物,意思就是沒有和任何動物混交過、血統純正的動物。   氂牛在海拔三千至五千米以上生存,這也許也是牠保留自我價值的原因,雖然近年有外來商戶在高原租地圈養氂牛,但效果並不好。20-30頭氂牛在數百畝地生活,不同季節到不同的草原,吃野草,喝雪山水,而他們「出欄」要三年左右,比其他食用牛隻長2-3倍。不過,牧民概嘆草原的草質和野草的長度下降,是對氂牛和牧民的最大威脅。城鎮化之下,不少牧民外出打工,他自己的兒子也不懂騎馬放牧了,自己卻始終較喜歡牧民生活,說畢他就在沒有馬蹬之下,跳上愛駒直奔山上。   ------------------- 不散之筵席 —— 喜歡由民間日常菜餚小吃去了解人和社會。小時候別人問我最愛吃甚麼,我都不太懂得回答,彷彿已知道自己在吃貨的生涯中,越吃得多,越覺得自己膚淺。

在這躁鬱而毒熱的一年,拍得最出色的幾部港產片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可以找到林家棟的身影。他是《手捲煙》那個不問風雨、只講義氣的老江湖,是《殺出個黃昏》那個用誠意打動謝賢復出,拍出夕陽喜劇的幕復監製。而在鄭保瑞執導的《智齒》裡,他是一個落魄怨憤,夾在人性善惡之間的中年警察。他叫斬哥,一半可惡,一半可憐。   《智齒》籌拍多年,一直被視為鄭保瑞「浪子回頭」,重拾他早期港產片黑暗風格之作。電影早前做過幾次優先場,有特別標明是黑白放映版本,未知 11 月正式上映時會否有黑白及彩色兩個版本給觀眾選擇。據鄭保瑞在映後座談所說,《智齒》從構思到拍攝過程都一直是彩色的,但到了最後剪接階段,來來回回始終覺得電影未算完成品,苦惱良久,發現問題原來不是它缺少了什麼,而是本身有太多色彩。   拎走所有顏色之後,便順理成章讓電影退化回到一個污糟邋遢的香港。血腥陰暗暴力憤怒仇恨,無處不在,亦無處可逃。   這幾年間,許多本土電影都想用社區觀照整個城市的迅速變異,譬如說,同年上映的《狂舞派 3》和《濁水漂流》就分別聚焦觀塘和深水埗的民生及拆遷重建問題,但無論作為一個都市寓言還是寫實批判,個人認為始終拍得太過乾淨。可能鄭保瑞更偏執,情願捨棄宏觀,放低一套精巧說教的形式。這跟個人經歷多少有些關係,近年鄭保瑞轉戰中國市場,確實在最後的合拍片熱潮裡找到機會,票房上億的《西遊記》拍完一集又一集,已經手握幾部國產大片,但據說就是在拍《西遊記》的時候,他忽然想到要回香港拍《智齒》。多年過後,回歸香港,鄭保瑞把這個南方的潮濕城市看得更微小,削得更尖銳。《智齒》鏡頭下的觀塘和土瓜灣,用鄭保瑞的電影美學,其實更像一個鬥獸場。最狹窄的囚籠裡,反而窺見人性最善最惡的選擇。   電影的最終版本只剩下黑與白,但人性的善惡從來不只兩面,像鄭保瑞所解釋,黑與白的世界,更易將人物和場景融為一體,構成一個混沌狀態。人性就在混沌之中,報仇是人性,贖罪是人性。因為人會犯錯,所以過火是人性,癲狂是人性。後悔也是。犯錯而無悔,其實才是最無人性。   觀眾普遍都看得出《智齒》是鄭保瑞繼《軍雞》和《狗咬狗》之後再一次嗜血成癮,暴烈電影美學的回歸。事實上,或者要回溯的創作年期再早一點,在《怪物》、《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這些作品中,鄭保瑞已展示了他的電影世界很污糟,於發達城市建構中那些揮之不去的、藏在縫隙的各種惡質與瘴毒,都被翻出來。他是一位草根階層出身的電影人,見識過香港就有這樣光怪陸離,但真實的一面。   面朝一個巨大的電影市場,鄭保瑞轉而回來拍香港電影,應該說,用電影拍下香港。璀璨繁榮紙醉金迷的城市景觀通通不見,在這部電影裡,見得最多就是垃圾,香港從來是一座垃圾為患,靠不斷堆填土地得來的城市。其實是一座垃圾之城。多的不是致富商機,再不是萬惡的金錢,而是隔著銀幕都聞到惡臭,遍佈城市每個角落的垃圾。   但沒有事物從一開始就是垃圾,垃圾是被棄置之後才會成為垃圾。鄭保瑞形容,這是《智齒》的創作契機,他就是要拍一些被城市宏大景觀所棄置的人和事。故事裡面,林家棟飾演的斬哥,他失意厭世,討厭到處是垃圾的香港,認為那些「不正經」的邊緣人,毒販、妓女、黑社會流氓,就是垃圾。親人以外,旁人都不過是死不足惜的垃圾。典型執法者的思維。但新來的拍檔跟他不同,這個良心警察嘴裡搖搖欲墜的智齒,本身或代表著人性的內在掙扎,所以會痛,但智齒打脫了出來,變成垃圾就不痛了。智齒落地,變成垃圾。良知落地,淪為垃圾。斬哥最終成為垃圾。失去了價值的香港也是。   電影那種痛,不單是血肉模糊造成視覺感官上的痛,有另一種痛,叫幻痛。就是當失去了身體某一部份之後,你的記憶和意識卻以為那個部份仍然健在,所以就會痛。失去了親人的變態殺人犯,從小失去了左手(失去了情慾)的女毒販,失去了妻子的斬哥,都同樣活在這種痛楚裡。   劉雅瑟飾演的毒癮少女王桃,本身不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痛。我都真心誠意道歉了,我願意贖罪,甚至為了贖罪不惜豁了命出去,為何對方就不肯放下傷痛,講句原諒,好好和解。最後她就明白,因為這種失去的痛,是永遠無法用其他東西填補。   鄭保瑞說電影再不拍就拍不到,因為原著小說版權到期,因為有些東西在香港已經沒有了。但菲林裡面仍然有。我想,除了是指電影上映前已清拆的裕民坊,還有許多其他我們已經失去了但總是隱隱作痛的人與事。    

今年巴黎時裝周一如以往國際名人雲集,除了韓國女團 BLACKPINK,竟然還有來自卡通世界的 The Simpsons 一家! 品牌 Balenciaga 與 The Simpsons 合作,在時裝周期間推出短片《The Simpsons|Balenciaga》,講述主角 Homer 為了給太太生日驚喜,特意寫信到 Balenciaga 說服設計總監 Demna Gvasalia 借出禮服。而 Balenciaga 不但送出禮服,更邀請他們一家及 Springfield 的居民當模特兒,除了穿上品牌歷屆經典服裝到巴黎行 catwalk。 還可以見到化身 Simpsons 角色的《Vogue》總編 Anna Wintour、Kanye West、Kim Kardashian 及 Justin Bieber 等明星,十分有趣。 誰會想到卡通人物竟在時裝周出現?Demna Gvasalia 正正要打破 fashion show 華麗隆重的刻板印象,認為「這時代需要一些有趣事情,希望這場 fashion show

幻想有一天,香港破舊小區的不同角落,鋪上一條條彩虹地毯,會是怎樣?位於秘魯的低收入小區Alisos de Amauta就率先示範了彩虹樓梯為當區帶來的巨大變化。 Alisos de Amauta是位於秘魯的低收入社區,樓房主要興建於山泥之間,小區頹廢破爛。秘魯街頭藝術家@xomatok,就與當地居民以傳統毯子「Llicllas」作為靈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為13條樓梯,填滿鮮艷生動的顏色和圖案,為小區賦予生命色彩。Xomatok參與此活動,希望決策者能正視所有人都需要藝術與美的事實,放下固有偏見。 這個彩繪創作計劃《Pinta Lima: Bicentennial Edition》,是利馬市文化局邀請,Xomatok與當區居民一起參與,除了提倡藝術及可持續發展,也希望提升治安水平。破窗理論研究指出,如果社區破爛,會比較容易引起罪犯犯案。所以一個經過整修的地區,會減少罪案發生。因此,Xomatok早於 2007年開始參與城市藝術,例如,牆壁、樓梯和廢棄建築物留下足跡。他希望透過豔麗色彩的作品,帶給人們視覺享受,改變人與環境繃緊的關係,幫助低收入社區。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過去,因為過去,所以成就了現在,甚至將來。生長在香港的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有幾多了解,有多認識? 本地媒體「就係香港」@beinghongkong,多年來一直與不同插畫家,作家及記者,透過文字、插畫和圖片,以紙本季刊結合網上平台方式,與讀者分享香港未完的故事。正直成立三週年,他們延續一貫以來的協作精神,在中環街市二樓的傳統菜檔,第一次設下「流動編輯室」+Pop up Store,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分享,同時展示曾經參與「就係香港」的本地創作人的故事,也會定期邀請他們到場分享故事和創作,通過他們的眼睛,讓大家感受多元面貌的香港。另外,編輯室又會因應不同主題,精選一些紙本書籍讓讀者細閱。 希望認識更多香港故事的你,11月底前就去與駐場的編輯部隊多多交流吧! 「就係香港」流動編輯室+Pop up store 日期: 即日起至11月 30日 地點: 中環街市Shop P05B (2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日 10am-1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