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中式超市的香港阿姐的服務態度
在英國,做得最多的活動,是行超市。多數在家煮食,需要不斷添置食材,超市遠比街市方便,貨品價格相差不遠,讓我幾乎每一日,最多隔日,總會去超市一趟。我當然知道可以網購,就說我老派吧,好像見到實物才心安。 何況,逛超市可以是娛樂。我到埗後第一次幫襯的超市,叫Aldi,是一個相對較低檔的品牌,以售價夠低聞名。格局奇怪,在一般超市產品之外,會發售一堆相當無厘頭的雜貨。具體一點形容,是放在雞蛋左手邊的,可能是一盒盒核突波鞋;放在廁紙右手邊的,可以是ipad托盤。在店內工作的人兄,多數是目測三十歲至五十歲的男人,目露凶光。你以為他們的服務態度肯定平平?相反,尤其負責收錢的,會打招呼會講多謝,基本禮貌做足。 去到更大的品牌,例如Tesco,例如Morrisions,收銀員工,多數是上了年紀的婆婆或大叔,態度更殷勤,已去到接近噓寒問暖。偶爾,來的,是後生美女,應該是最容易黑面的族群吧?也是笑容滿面。我不知道是否因為我身處比較偏遠的區域,換了在市中心,情況會截然不同。純粹個人經驗,是有點受寵若驚。 我們犯賤嘛。我們習慣的一套,是最緊要快。說句多謝說句再見,也嫌浪費時間。久而久之,冷漠的待客之道變成主流。服務員向顧客面露微笑,不會有額外獎賞,有時,反會引來排在長龍的其他顧客投訴,我是超市收錢員,我也選擇毫無表情,不再說一句多餘的話。極致到一個程度,像澳牛侍應,粗聲粗氣,尋仇般的語氣,甚至會變成特色,變成讓食客趨之若鶩的賣點。付款付到有說有笑?你說是否不習慣? 究竟是環境轉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服務態度有所差異?還是民族性的出入?不帶科學性的粗疏觀察,我傾向後者的影響力比較大。在同一區,有另一間中式超市,收錢員,多數是來自香港操流利廣東話的阿姐,跟你在牛頭角間百佳碰到的,不會有太大差別。有一次,我在該中式超市幫襯,用了它們提供的手提購物籃。在其他超市,可以把購物籃帶出門外,把貨物移到車廂,再歸還購物籃。我一廂情煩照辦煮碗。阿姐立即如臨大敵:「喂,個購物籃,唔畀拎走㗎,你擺低先好走呀!」我知道她沒有太大惡意,也有可能是盜竊問題實在嚴重才出此下策,但她的語氣,實在很香港,很有種係唔係都惡咗先啦的怕蝕底主義。慣性來的,我都幾肯定。然後,你發現,這不是個別例子,整間超市,所有香港人員工,全部一樣。 有報導指,在荷蘭,為了舒緩抑鬱症病人的寂寞無助感,有超市安排收銀員主動跟顧客談天,希望建立出像朋友一樣的關係。做法不知會否在將來傳到歐洲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應該很難在香港實行到吧。 ------------------------- 方俊傑,前壹週刊員工,前商業電台員工,現職無業遊民。年資超過三十年的利物浦球迷,偏偏前往曼城定居。愛看電影,愛看電視,愛看足球,愛談情說愛,愛懷舊。很多意見但超怕麻煩。 Facebook Page: 方俊傑
【全榜唯一香港餐廳】 大班樓入選「飲食界奧斯卡」前十 香港之最 創辦人葉一南:「材料鮮,醬汁靚,烹調方法簡單便好」
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 「世界 50 最佳餐廳」可謂「飲食界奧斯卡」,自 2002 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選出來自世界各地出色的餐廳。在 2021 年之前,從未有香港餐廳入圍前 10 名。不過今屆,中環 #大班樓 就代表香港打破紀錄,以排名第 10,成為本地首間入圍「世界 50 最佳餐廳」,也與第 8 位的 #新加坡 Odette 成為頭 10 名中「唯二」的亞洲餐廳。同時,更獲得「亞洲 50 最佳餐廳」冠軍,雙榜齊齊有名。 大班樓開業 12 年,以粵菜馳名,創辦人葉一南、鄧天創辦。兩人為粵菜開創新方向,拋棄傳統粵菜必備的上湯,堅持獨家調味,烹調出一道道「講求真味」的菜式。據官網所指,大班樓選用本地食材,在上水自家農場生曬臘肉,醬料、蔬菜、雞肉、豬肉等等也是本土出品,堅信「只要材料鮮,醬汁靚,烹調方法簡單便好。雞有雞味,魚有魚味,這是粵菜精髓。」但在餐牌上,不會找到魚翅、海參、燕窩等傳統「高級食材」,為甚麼?創辦人指出,「只因為我們認為其他菜式,更加有趣,或者,更加環保。」 晚市套餐每位 $880 起,人均消費的確不菲,但就算想豪氣一試「世界級粵菜」,也要明年請早,因為大班樓表示,即日起至 2022 年 3 月 31日的午餐及晚餐訂位都已滿座,要再訂位,就要等餐廳明年再作安排了。 Photo/ 大班樓
【輸出香港米線文化】 譚仔三哥「五官刺激之旅」將登陸日本! 日本人超期待 強烈推薦墨演
香港譚仔日常,墨演、懶肉、實小辣,凍鏈茶,即將在 #日本 上演?!譚仔三哥米線近日宣布,日本分店將於明年(2022 年)春天落成,現在已率先開設日本專用社交平台及網站,自稱「香港最受歡迎的米線連鎖店,每日都大排長龍」,並相信自家麻辣、酸辣、蕃茄湯底,加上不同的配料,會帶日本人「踏上五官的刺激之旅。」 正如香港人喜見日本過江龍餐廳,Twitter 上也有不少日本人表示期待譚仔的到來。有曾經來香港吃過的人表示,首選是「生菜、腐皮、墨丸、蕃茄湯」,其次則是「豬肉、韭菜、木耳、酸辣湯」,「回到日本兩年,好想可以於當地吃到。」還有人「強烈推薦墨丸作配料」,並提醒「喜歡辣的可以試試麻辣 10 小湯底,麻辣 5 小對日本人來說,已經很辣了。」明年若可到日本旅行,你又會不會去試一碗「日本三哥」呢?
富利來商場新開「足跡書房」 不賣書的私人圖書館
坐落在炮台山富利來商場的一角,足跡書房是一間不賣書的私人圖書館。不足二百呎的空間,唔想睇書,黎小休一下都得。到底店主Map為何要「蝕住做」,背後又有何故事呢?自稱是書蟲的 Ceci 到訪足跡書房,帶你認識這間鬧市中的圖書館!
【唔好急最緊要慢】 荷蘭超市「慢線」比錢奉旨吹水 居民讚賞:「讓長者與人互動閒聊」
香港人出名快,捉緊秒速才是生存之道。除了為「前妻」排隊取Mirror海報及周邊的幾小時外,盡量不排隊,購物結帳要等就「係咁先」! 但荷蘭一間大型連鎖超級市場Jumbo,竟然闢出一條「慢線」,為顧客提供聊天結帳的服務。客人結帳時可以與店員「吹水」,不用急急腳走人。櫃枱更放著「不是趕時間,而是想聊天」的標語,鼓勵客人放慢腳步與職員多聊天。 計劃早在2019年已開始實施,更獲得居民不少正評。聊天結帳的服務之所以會出現,全因為Jumbo注意到不少老人家容易感到孤獨,期望以聊天結帳為當地老友記提供一個與人互動、閒聊的機會,又不怕被其他顧客催促。幫人幫到底,Jumbo還設立了「咖啡交流區」,讓有興趣與人交流的居民一邊嘆咖啡、一邊認識新朋友。 雖然香港未有這種新穎的超市設計,但其實我們可以從日常做起,放慢腳步去感受身邊的人和事,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
【羅素的紅】:俄國十月革命後首個皇室婚禮
10月1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聖以撒教堂聚集超過一千人,他們在見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首場皇室婚禮。賓客席上也有來自前保加利亞王室的成員。新郎是40歲的喬治.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他出生於西班牙馬德里。根據報導,新郎的曾祖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弟,他的母親自稱是女大公,表示自己是俄羅斯帝國王位的繼承人。 選定於聖彼得堡舉行婚禮,因為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建立於1613年,王朝中有很多為人熟悉的沙皇,包括提升俄國國力的彼得大帝。1917年被布爾什維克推翻王朝,被稱為「末代沙皇」的尼古拉二世下場慘不忍睹,他與皇后及五個子女於1918年被處判。不過他的堂弟弗拉基米爾·基里洛維奇大公則在1917年逃到芬蘭,之後更在西歐定居。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政權被推翻後,居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堡一個工程師的地下室中,歷史資料記載,後來布爾什維克的秘密警察殺害了尼古拉二世夫婦﹑他的五個子女,還有醫生﹑管家及僕人等等,死亡人數超過十人。他們遇害的日子,東正教會會有紀念活動,在他遇害100周年時,曾經有遊行,從他遇害的地點出發,步行五小時到他屍體被發現的地方。 關於這段歷史,有部分俄羅斯人認為秘密警察手段兇殘。歷史學家的研究指,由於布爾什維克將很多文件都銷毀,但仍然有充分研究顯示,當時作出殺害沙皇的決定,是得到列寧首肯。但有好些人都不能理解,沙皇遇害時已經一年多,社會上對於恢復帝制,或擁護沙皇的人並不多,到底為什麼布爾什維克決意將其剷除? 歷史上的尼古拉二世,被描述為一個資質平庸,性格溫和的人,有報導指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曾經擔心尼古拉「坐不穩王位」。也不知道他算不算生不逢時,主政時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俄羅斯超過三百年,制度上令俄羅斯仍然停留在中古世紀,以帝制作主軸的國家。但此時的歐洲已經捲起工業革命的浪潮,加上後來參與各國戰爭,軍隊死傷慘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國,更加是戰爭失利,軍費的支出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革命的種子也自然埋下。要說他倒台的原因,有太多,不論是他本來的性格,還是君主制度的改變,都影響著他的命運。 1917年先是一場二月革命,令尼古拉二世退位,為羅曼諾夫皇朝三百多年統治畫上句號。之後的十月革命,是俄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列寧領導著布爾什維克推倒臨時政府,將皇室成員拘捕,後來便是大家熟悉尼古拉二世的悲慘下場。曾經有傳聞說他其中一個孩子逃過一劫,但最後以證實全家無人生還。尼古拉二世死後,經過很長時間才得到真正的安息。他們的葬禮於1998年7月17日於聖彼得堡舉行,1918年遭到滅門後,經過80年才能於彼得保羅大教堂入土為安。
【肥饕】:大班樓成功全靠「斷捨離」
葉一南創辦的大班樓,十二年來一直瑟縮在上環九如坊靜寂轉角,沒有華麗裝潢卻有宏大願景,默默鑽研粵菜奧妙,圖打破傳統框框。今年是大班樓豐收一年,以往一直是「亞洲50大餐廳」常客的他,今年再上一層樓,打入「世界最佳50家餐廳」之餘,更位列第十位,是唯一一間入榜粵菜,究竟這間餐廳有何過人之處? 傳統上,「上湯」是每間粵菜酒家靈魂,由老雞、排骨、火腿、赤肉熬製而成的金黃色鮮味高湯,負責替每道菜提鮮入味。但大班樓開張時,堅持粵菜真味,故葉一南就大膽下令,禁用上湯這個粵菜之本,避免做出來的菜色,味道千篇一律。 放棄以上湯入饌,但不等於不追求鮮味,只是大班樓廚師需要多動腦筋。開業至今的招牌菜「雞油花雕蒸花蟹配陳村粉」,你以為選用大花蟹配上雞油花雕就鮮味十足?但大班樓就是不滿足,嫌蟹鮮味道單一,要混入烹調過的蜆汁令菜色鮮上加鮮。陳村粉索盡精華,令人一試難忘。 又例如一道簡單的粉絲蒸蟶子,基本上每個海鮮酒家也懂做,但大班樓就不甘於此,放棄「蒜蓉蒸」的做法,改配上20年陳鹹檸蒸之,以鹹酸味突顯蟶子鮮甜味,就像喝鹹檸七時產生的化學作用。另一道長擺餐牌的凍鹵水花椒小吊桶,是不少老饕至愛。秘訣在於那自家調配的秘製鹵水,甜辣互相輝映,餐廳只為一款餐前小食便專設一款鹵水。餐廳其實如同半個飲食實驗室,調味料講究得,蔥油、蒜油、辣油、雞油、蝦油都是自家煉製。鹽就總不能自己生曬,但也採購好幾種,用來放湯、炒菜也有不同。 精益求精永是大班樓其中一項格言,即使招牌菜如何大受歡迎,葉一南還是愛鑽研新菜色,永不停步。2020年他就推出新菜色-叉燒。COME ON,叉燒都可是新菜?不是吧。答案當然是不簡單,大班樓用上本地豬,脢頭肉頭一段部位(故又稱一刀叉燒),貪其肉質肥美軟腍,而且經炭火猛燒,上桌時炭香撲鼻,非普通叉燒可媲美。筆者聞說不少嘴饞的城中富貴,有時訂不到大班樓枱,唯有叫司機買斬料回家慢慢嘆。 粵菜發展多年來,其實衍生出不少陋習,不少大廚愛用雞粉、味精調味,這些在大班樓都是一律禁止的,而且醃肉不用梳打粉、食材永不「啤水」, 所以你在餐廳上,找不到晶瑩剔透的玻璃蝦球。因為蝦球經過長時間「啤水」才可以使色澤通透,但同時使蝦味盡失。所以,如果說大班樓憑什麼可以在芸芸粵菜餐廳中脫穎而出,我會說大班樓的成功,在於其「斷捨離」之道。
【文化本地遊】 游走《幻愛》等五部電影場景認識香港 「活現香港」導賞團 先睇戲後考察
有沒有試過入場看港產片後覺得十分好奇,為甚麼可以把輕鐵拍成JR、把屯門碼頭拍成鎌倉?!本地深度遊團體「活現香港」舉辦「電影放映X場景導賞團」活動,帶你先看電影、後實地考察解迷思! 「活現香港」以港產片為題,重播多套熱門電影:《幻愛》、《點對點》、《逆向誘拐》、《叔・叔》、《狂舞派3》……五套電影皆由高先電影發行,團隊會帶參加者走訪電影的取景地,又會邀請製作人員分享拍攝趣事及知識。例如最先舉辦的《幻愛》導賞團,就會由「活現香港」、「電影朝聖」主理人Gary Wong,以及《幻愛》攝影指導司徒一雷帶觀眾走遍大大小小的 #香港角落 。 除了《幻愛》,還有《叔・叔》的深水埗及大角咀場景,以及《狂舞派3》的工廈景……想知道大銀幕中的秘景其實在哪一個角落的話,就記得留意活現香港的最新活動資訊了!
【香港電影勁揪!】 《濁水漂流》獲金馬獎十二項提名 吳鎮宇、柯煒林、謝君豪、李麗珍齊獲提名
經常說「香港電影已死」,但偏偏有一班人堅持做電影,更以成績告訴港人:「香港電影係有價值同質素」! 以露宿者為題材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榮獲第58屆金馬獎十二項提名,角逐十一個獎項,成績相當亮麗。早在電影播出前,演員陣容已引來一陣熱議。主角吳鎮宇獲提名金馬影帝,李麗珍亦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而曾經憑《南海十三郎》奪金馬影帝的謝君豪,今次就與新世代香港男演員「木仔」柯煒林 (Will) 齊齊爭奪最佳男配角獎項。Will年僅29歲,曾參演電影《點五步》及Viu TV劇集《二月廿九》等,而今年更開始發展 YouTube Channel 《拾陸比玖》,網台至大銀幕都見他身影。 《濁》導演李駿碩則獲提名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以及偕同麥曦茵獲提名最佳剪輯。其他提名還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攝影(梁銘佳)、最佳造型設計(潘燚森)、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黃衍仁)、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黃衍仁)。 另外有多套香港電影也獲提名,包括陳果新作《鬼同你住》獲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動作設計提名,而《少年》則角逐最佳新導演及最佳剪輯。香港電影人勁揪,同時要靠觀眾的支持,你們又有入場支持香港電影嗎?
【余拜仁】:《往大馬士革之路》:在壓迫下的掙扎與對抗
你有無聽過「大馬士革」?前往「大馬士革」的路又是如何?上月底去到香港大會堂圖書館借書,見到外牆掛起大型海報,在泥黃色主色調中見到多個熟悉面孔:資深演員辛偉強、蘇玉華及胡美儀,前者專注舞台演出,後兩者橫跨影視媒界,細看之下發現這是香港話劇團新作宣傳品,劇名是《往大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基於演員陣容的吸引力、出於作品名稱的距離感,在回家路上立即搜尋一下,發現很多令人更感興趣的東西:劇作由被譽為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的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寫成,香港話劇團前藝術總監兼桂冠導演毛俊輝則擔任改編及導演,如此的編、導、演組合,著實令人期待。 《往大馬士革之路》聚焦於一名男子的人生,他似乎才情洋溢,卻對世界諸多不滿;他看來知情識趣,卻也無親無故,他毅然展開一場探索旅程,經歷與命運、親情、愛情、信仰,以至社會的掙扎、角力,最終尋找到面對自我的出路;傳統的戲劇作品,包括話劇團過去上演過的不少劇作,往往聚焦於人物關係、情節結構、因果連繫等等,《往大馬士革之路》卻一反傳統,主人翁沒有明確的身分來歷,甚至無名無姓,在大約兩小時的時間,觀眾不會見到由衝突帶動的劇情,相反,場景往往是以中心人物的主觀視點察看外在世界及內在自我,以至是呈現其心理上、精神上的發展及變化,這些都是《往大馬士革之路》的特色。 戲劇發展道路上有著不同的流派,各有各的信念想法、各有各的美學追求,其中表現主義著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心路歷程,常見手法包括視覺及聽覺等外化演繹,於是觀眾有機會見到、聽到中心人物腦海中、心房內的世界,相反客觀事物的描述、邏輯井然的對話,則往往來自於自然主義。生於瑞典的史特林堡既是劇作家,又是詩人、畫家、攝影師,以至漢學家,創作早期寫過不少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深刻揭露當地社會種種問題,在其創作旅程的前期,他都主要運用自然主義手法,至後期才轉向表現主義手法,《往大馬士革之路》則正正是他轉型後的首部作品。 香港觀眾對瑞典劇作不算太過熟悉,史特林堡在港亦不屬於知名度太高的戲劇大師,那麼製作《往大馬士革之路》的用意又是什麼呢?行內人尊稱為「毛Sir」的毛俊輝相信,傳統經典有其固有價值,同時重新創造則更有助彰顯其影響力,除此之外,毛Sir更看中此劇作深深挖掘人類內在自我價值的用心,期望以此回應眼下遭受物質力量大力操控的社會,並且進一步尋找更美好的世界,「應該是少一份哀傷,多一份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