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正式統治藝術界】 俄羅斯肥貓亂入世界名畫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蒙羅麗莎、上帝都變貓奴?!
一般貓奴,日日玩貓不想上班,整個 IG 都是主子不出為奇。但俄羅斯有位非一般貓奴,IG 上的貓貓照卻是非同凡響。藝術家 Svetlana Petrova 把家中肥美的橘貓 Zarathustra(用查拉圖斯特拉命名,一聽便知不簡單!)畫進各款名畫,讓《蒙羅麗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都變成抱着貓貓的美女。《創造亞當》、《維納斯的誕生》還讓貓貓取代主角,化成《創造亞喵》和《維納喵的誕生》! 讓貓貓穿越名畫之餘,Petrova 也保留了原作風格,梵高的《星夜》、《向日葵》,挪威名畫《吶喊》,連日本的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和中國的《五牛圖》都見他家主子的身影。他會運用數碼技術,把貓貓完美合成其中,打印後再用顏料加工,便完成這些栩栩如生的畫作,也為名畫增添一點幽默感。 可愛的貓、有趣的作品可以治癒讀者,也可安慰創作者。貓貓 Zarathustra 原來是 Petrova 已故母親留下的貓,在他未走出母親離世的傷痛、不能創作的情況下,Zarathustra 一直陪伴他,令他重新振作起來。後來,一人一貓朝夕相對,Petrova 便發現牠表情和動作古靈精怪,才決定讓牠穿越名畫之中,Fat Cat Art 就此誕生。 Photo/ Fat Cat Art
【語言藝術】 英國半世紀最受歡迎粗口出爐! 研究:「用途廣泛、很多配搭」究竟係咩?
情難自禁,有時說話夾雜粗口也是一種語言藝術。英國最近有一項研究,探討 1990 至 2010 年代,當地人最常講的粗口。數據發現,在 16 個粗口之中,「fuck」登上榜首,成為最受歡迎的粗口,而「shit」和「bloody」就佔亞軍和季軍。 發表這項研究的 Dr Robbie Love 來自伯明翰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他認為,「fuck」和「shit」之所以在過去半個世紀成為大家首選,主要因為兩者「定義模糊、用途廣泛」,可以加插在很多不同句子之中,甚至配搭其他單字,演變成另一款粗口,例如「shit」可變成「gobshite」或「shithole」等。 研究同時發現,過去 20 年,男性講粗口普遍比女性多,但總體而言,英國人講粗口的習慣其實有下降趨勢。以粗口三甲為例,「fuck」由每百萬字中出現 564 個,減少至 542 個,「bloody」就在 2014 年大幅下降 80%,每百萬字中只佔 128 個,只有「shit」增加近 1 倍,每百萬字就有 326 個。 研究訪問了 250 位不同性別和背景的英國人,加上翻查過去各種文本記錄而得出以上結果。不負責任研究,留下你最常講的粗口,讓我們看看香港人粗口首選又是哪個?
【今次真係好餃笑】 香港食字大典「食字,無處不在」 「毛間道」、「有扮髮」、「辣喱」究竟賣咩?
「司機,去荔枝閣唔該。」 「荔枝角邊度呀?」 「荔枝閣呀!」 —— 原來荔枝角道有一幢「荔枝閣」。 不知幾時開始,香港人真的很喜歡食字,IG 就有人專門收集這些食字的招牌、宣傳單、餐牌、產品
【紅眼】:《聖慾》— 聖母像與假陽具
近年看荷里活電影,政治正確可謂嚴重氾濫,正確到一切都變成行禮如儀的公式設定,同志抬頭,少數族裔抬頭,黑人頭上彷彿全部發光,就連下一代占士邦都可能要擺脫白人紳士的刻板印象,但變成黑人女性非異性戀的這些人設,如今同樣刻板到有一種肉眼可見的圓滑和偽善。不過,道德高地人人上,有誰夠膽戳破,把它拉下來?荷蘭老牌導演Paul Verhoeven是其中一個,證明老電影人不一定廢老思維,年逾八旬,還有心力炮製一部離經叛道之作《聖慾》(Benedetta),機鋒處處毫不留情。比起所謂的轉型正義,《聖慾》那種明知故犯的政治不正確,擺明車馬的荒淫不道德,今日看來反而更見尖銳。 如果你本身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或者相信世上有真愛(這都是信仰的一種),建議自行迴避。《聖慾》像是一場穿刺之刑,惡毒凶狠的一槍,射穿了兩個幾乎神聖不可侵犯的純潔肉體:教會追隨的神之大愛,女同志之間私密的愛。女主角Benedetta(Virginie Efira飾演)從小自覺受到神的眷顧,閉眼祈禱、午夜夢遊,甚至恍惚之間,都能聽到上帝的聲音,於是,她就被家人送到修道院,學習做一個虔誠的修女。如果故事真是這樣,觀眾早已睡著,實情是17世紀歐洲戰亂頻仍,為了避禍,父親才決定將女兒送進教會,至少在神的名義之下有瓦遮頭、三餐溫飽,不會被人姦淫擄掠。所謂教會,其實講心更講金,父親需要另付一大筆錢賄賂院長(Charlotte Rampling飾演),院長倒也說得理直氣壯,人人都想投靠自保,難道修道院的日常開支不用錢?賤格得來也有道理,神都需要信徒奉獻,難聽一點教會無異於黑社會。 教會基層斂財自肥,奉神之名的高層則為爭地盤暗藏陰險,女主角Benedetta成長於教會(黑社會)自然耳濡目染,熟悉弄權上位的竅門。與此同時,卻遇到落難村女Bartolomea(Daphne Patakia飾演),赫然發現對方原是大膽挑逗的尤物,兩女一見鍾情,半夜偷偷耳鬢廝磨,而Benedetta似乎「陷入」某種道德掙扎。神聖的信仰與禁忌之戀,表面看來就像天使與魔鬼,尤其Benedetta總是夢見耶穌,視他為真命天子,而Bartolomea就是最典型的蛇蠍美人。但到底哪一邊是天使、哪一邊是魔鬼,女主角遇見Bartolomea之後開始發惡夢,夢境之中有所頓悟,耶穌原來可以隨時換臉,由男神變成野蠻惡棍。天使與魔鬼只是一體兩面,而信仰大愛與私密戀事,看似對立,但同樣是內心慾望的投射。 母親送給女主角的那個聖母像,後來情人把它的下半截削成假陽具,實在是個淫賤得充滿嘲諷的隱喻。神聖表象的下面,就是最原始的肉體飢渴。把信仰感召反過來,就是填補慾望的器物。耶穌和床邊情人,同樣有著它的神聖不可試探,但說穿了同樣淫邪霸道,就像Benedetta再三宣稱自己是神的見證者,有人相信她是聖女,是神蹟顯靈,亦有人痛斥她是淫亂教會,妖言惑眾的神棍。 表面看來,每個修女和教會中人都單純潔白,願意為信仰奉獻一生,結果反轉就是一條假陽具,整個故事無一善類,Benedetta是介乎聖女與神棍之間的兩面人,Bartolomea既是女同志純潔的愛,但又是反覆不可靠的情人,而對上整個教會,被一群白人男性掌控,名義上維持秩序,其實是用教廷賞罰制度騎劫信仰,從院長到教廷高層,全部神職人員都是爾虞我詐,擅長暗算戳灰、玩制度遊戲的狡猾者。電影以一副幽默的語調表達了它的露骨和毒舌,當眾人在爭論上帝見證真偽的時候,或者上帝已死,天使從未下凡,有的只是魔鬼和假扮天使的魔鬼。 聖和慾面前,沒有真誠,只有信與不信。到底信不信你的上帝,信不信你的枕邊情人。但所有相信都可能只是迷信,而所有不信,都源於一大堆騙局、偽裝和陰謀論的指控。這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永恆迷思,如果你是真的單純正直不狡詐,事實上怎會去懷疑愛人出賣了你,怎會質疑上帝的見證是假的?當你選擇不相信,其實你本身已曉得魔鬼的詭計,想過如何賣走人格,為名利作假。回頭再看今日清一色的政治正確論述,背後不就總是出於最不正確的投機計算嗎?正確與不正確是捨割不開的,因為聖母像的下半身,就是一條圓滑精美的假陽具。 《聖慾》其實是一部傳記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但到底是否真有其事就很難說,女主角Benedetta的「見證」到底是否神聖的謊言,是否一條假陽具,或是像她所堅信,人類渺小,上帝不會直接跟你對話,而是用一種迂迴的形式,或者隱喻或者懲罰。簡單來說,只要你信仰夠堅定,你做任何壞事都不過是實踐上帝給你的考驗。而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不過出於上帝的超凡指引。在一個連拍電影都講究道德潔癖的年代,《聖慾》卻訴說一種如此不正確、不道德的宗教狂熱,簡直是芸芸宗教圖騰之間的一條假陽具。但或者,假陽具的挑釁才是最純真的見證。
【當一切沒有色彩】 本土藝術家筆下的香港故事 黑白漫畫呈現書報攤、果欄、摩羅街
社會變化急速,想保存回憶,就要用盡一切辦法記錄每個角落。除了拍照,香港一位藝術家選擇把社區特色畫下來,Pen So 以自己獨特的「黑白藝術」,油麻地果欄、新填地街、停車場大廈、觀塘裕民坊、摩羅街
【男女平等】 《The Times》時尚編輯展現「我不脫毛,我驕傲」 「支持女權主義的聲明,不應被視為造反。」
作為女性的你,在未處理腋毛的情況下,敢於在人前舉高雙手嗎?那麼,如果你不是女性,答案會改變嗎?《The Times》35 歲的時尚編輯 Harriet Walker 最近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全部高舉雙手,展現她沒有脫掉的腋毛。「我留意到一些很酷的孩子開始留腋毛,」她說,「這也是一種支持女權主義的聲明。留下腋下的少少毛髮,不應被視為造反。」 蜜蠟、激光脫毛曾經是大趨勢,「美」的定義在於毛髮整齊,女性不應該留下體毛,或者越少越好。但 10 多 20 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歐美名人已經對腋毛毫不忌諱,包括模特兒兼演員 Cara Delevingne、演員 Julia Roberts、Amandla Stenberg、Bella Thorn、歌手 Britney Spears、Miley Cyrus 等等都以身作則,推翻普羅大眾對女性「美」的定義,並稱「對自己的體毛感到很自在。」 歌手 Lady Gaga 甚至在腋下貼上藍色的假毛髮,在台上表演。但似乎這股思潮還未被普及。 事實上,鼓勵女性留下體毛並非歐美專利。導演李安在拍攝《色,戒》時,也表示過「腋毛很性感」,要求湯唯在拍攝前留下腋毛,於是就出現她穿著旗袍唱歌、抬起手臂時露出濃密腋毛的一幕。 脫毛可以是為衛生,也可以為美觀。但說到底,毛髮與身體共存與否,主要都是個人喜好,男生可以脫掉腿毛,女生可以留下腋毛,每個人都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 Photo/ The Times、Getty Image
由玩玩下到在國際大賽攞獎 香港搖搖選手決心證明:「搖搖不只是玩具,更是一項競技!」
說起搖搖,你會想起甚麼?玩具?還是卡通片?香港有班形容自己玩搖搖玩到入血的男生,精通迴轉、線上、離繩等搖搖花式,還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比賽,打敗日本、美國選手,贏得多個殊榮。 「如果搖搖遲啲有奧運,唔知會點呢?」曾經人人手上都有一隻搖搖,在香港紅極一時,到現在青黃不接,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將搖搖繼續發揚光大,越多人參與越開心!
【留白的美】 攝影斷捨離 拒絕被「視覺噪音」淹沒 簡約主義攝影獎鼓勵大家尋找「詩意時刻」
人生不用太複雜,活得簡單一點,反而更愉快。生活如是,攝影亦然,簡約主義攝影獎(Minimalist Photography Awards)讓藝術家、攝影師不要再被「視覺噪音」淹沒,鼓勵大家尋找生活上「那些有詩意又有秩序的時刻」,讓影像得以昇華。 簡約主義攝影獎分為抽像、建築、概念、街拍、藝術等 12 個組別,每組由評判選出三甲,今屆共收到來自 39 個國家、超過 3,700 份作品。而概念組、藝術組以及比賽總冠軍就落入 #澳洲 攝影師 Allen Koppe 的《在路上(On Route)》。5 張照片把繁忙的道路變得寂靜而平淡,單色調加上大片留白空間,令馬路更加廣闊,他稱,「我想挑戰自己
堅尼地城24/7無管制共享海濱 靠港人自律包容得唔得?
自從西環「Instagram pier」關閉之後,大家又少咗個地方,可以望住一望無際嘅海打卡放鬆。不過原來行前少少,都有個堅尼地城共享海濱,入面設施多多,仲要冇限制全天候任你玩!究竟呢個公園背後提倡咩理念呢?今集2359等米姬同大家一邊玩一邊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