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是享負盛名的藝術才子李叔同,在繪畫、音樂、戲劇、書法、詩詞等方面均造詣不凡,是首個把西洋繪畫、音樂及戲劇引入中國的人,被奉為藝壇奇才,一首《送別》廣為傳頌。後半生,他斷絕紅塵,循入空門,專修戒律嚴苛的律宗,過着苦行僧的生活,成為一代高僧。圓寂前數天,他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其解釋眾說紛紜,但從他一生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參透一下他的感悟。 李叔同於清末民初生於官商之家,雖家境富裕,但因為母親是小妾,地位卑微,李叔同自幼目睹母親如何謹慎卑微地過活,他自己亦感受過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他的出生是為了傳宗接代,母親生他時才20歲,當時父親已近68歲。父親在他5歲時離世,他與母親的處境更是困難。出身於當地數一數二的官商世家,他的功課被嚴格督導,在嚴厲環境中長大的他曾形容,自己過早失去小孩應有的天真活潑。一直在壓抑中長大的他,在書畫的世界中才得到自由,讓情感得以釋放。生性敏感的他,15歲時己創作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年少的他,似乎過早地感受到世界的無常。 他在16歲時對戲曲產生興趣,並愛慕名伶楊翠喜,惜楊最後另嫁他人,令李叔同十分惆悵。李叔同後來按母親的意思,娶了茶商之女,不久後搬到上海,與志同道合的文友成立公會,出版書畫報紙,研究詩詞歌賦,過了五六年寫意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後來公會解散,好友四散,他的長子夭折,加上與他關係親密的母親逝世,對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據他的弟子豐子愷所述,李叔同曾說:「我從20歲至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出家。」 母親逝世後,他遠赴日本留學攻讀藝術,並結識了日籍妻子。回國後曾做過報章主編,報章被封禁後,後來他在師範學校教藝術。長大後的李叔同已不再壓抑,常作出打破封建常規的舉動。他為母親辦了一個西式葬禮,不披麻戴孝,自彈自唱輓歌,新奇程度甚至被報章報導。在教授藝術期間,他亦引入裸體寫生等西洋美術,於當時而言相當大膽。他形容,那時是他在藝術領域最瀟灑自如的日子。 39歲那年,他在藝術界聲名顯赫之時,卻選擇急流勇退,放棄所有名利,循入空門。走過半生,他嚐過人生各種苦,亦見證過身邊人以至家國的苦,最渴望追求內心的平靜。一次嘗試斷食21日後,他覺得身心輕快,於是決定剃度出家。他專修需要嚴守戒律的律宗,直至圓寂前的二十多年間,都過着簡樸清苦的生活,過午不食,粗茶淡飯,草鞋破衣,潛心整理佛經,令荒廢已久的律宗重新復興,被奉為一代祖師。 人生的苦痛源於無常。前半生有藝術助他排解愁緒,最後發現在佛法裏才找到解脫。面對無常,他提出「八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取必然;忙時井然,順其自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所謂看破紅塵,其實就是看清人生無常的實相,放下執着,才得到解脫。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Minute   佛法   八然   ...

如果偶像能為你做一件事,你的願望會是甚麼?合照一張、簽名,抑或為你獻唱一曲? 與偶像的距離,實在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試幻想,他在百忙行程中抽空,讀過你一字一句書寫的訊息,再把回應變成溫柔的文字和旋律,只為你隔空打氣。但可能嗎?「因為以前細個唔開心或者失意嘅時候,都係聽歌去渡過嗰段難關,我都好想透過音樂作品畀到力量大家。」柳應廷(Jer)讀過樂迷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傾訴,便想到大學畢業後不顧一切追逐音樂夢的自己,從寂寂無名的街頭藝人走到今天,把這些跌過撞過的痛寫成《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模樣》,讓樂迷就如當天的自己一樣,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支撐自己多走一步的力量。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Owen @wai.ho.98 |我的夢想徘徊在現實與理想 「其實我由細到大都冇話有一個夢想做歌手。」話雖如此,但訪問時即使Jer輕鬆說話也「聲如洪鐘」,而且渾厚飽滿的嗓音帶着穿透力,果真是老天爺賞飯吃的證明。 大學時期,Jer開始與朋友一起組樂團玩音樂,這一開始便令他喜歡的不能自拔。畢業後,Jer全職玩音樂兩年,每天睜眼閉眼也與音樂為伴,拼盡全力但收入仍然極度不穩,「唔同表演都有所謂嘅車馬費,有時落街busking都有around幾百蚊一日。」能捱過窮,也不是責任,那絕對是愛吧!既然喜歡,為何不朝着「歌手」的目標直線前進?「香港入行都真係幾難,覺得自己同娛樂圈有一個斷層,永遠都唔會接觸到,所以唔係話唔想,而係覺得冇機會。」對於Jer而言,這是既開心又痛苦的時期,「現實與理想,玩音樂係純開心,但想畀好多人聽到(我嘅音樂)個距離就好遠囉。」 有了愛,不怕窮,但終究還是需要背起責任。雖然Jer的家人不曾向他施加壓力,但他也下定決心找一份全職工作, 「點解我會搵工,就係我都過唔到自己嗰關,好似頹廢咗兩年,係時候要做下嘢。」 |掙脫成為一粒齒輪 當了娛樂記者後,Jer的生活重心徹底改變,以往一星期七天的busking只剩下一天,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他說:「真係要好大嘅精神力先支撐到。」終究只是凡人,當體力負荷已越過臨界點,他只能短暫放下音樂。然而,比起肉體的累,更易讓人放棄的是心靈折磨。 初時,因為全新的工作環境,加上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事物,所以痛苦的感覺尚未浮現,Jer說:「我諗一年開始,每日都好似一個齒輪咁,雖然呢個行業叫做新鮮感多啲,但係嚟嚟去去都逃唔過要做形式化嘅嘢。」此時,ViuTV的選秀節目《全民造星》出現,即使在親姊姊潑來冷水「唔好發埋呢啲明星夢」,他亦堅信自己試一次:「已經有想走的念頭,咁啱就遇到比賽係一個機會,不如索性就真係辭職。」 雖然在比賽的20強止步,但Jer的天賦被節目監製黃慧君(花姐)看見,並邀請他加入唱跳男團「MIRROR」。就在一切準備要起飛時,他拒絕了。 |發生在聚光燈背後的故事 「因為嗰陣時花姐邀請我加入一個跳唱男團,跳舞唔係我擅長嘅嘢。」同時因為Jer在比賽時接觸過戲劇、跳舞等不同表演,讓他更清楚自己想做的就是唱歌。但畢竟「走得遠,比走得快來得有意思」,在Edan和其他朋友的鼓勵下,Jer便決定接下這個沉重的挑戰。 「一開頭加入團體嘅時候,非常之吃力,因為我冇舞蹈底子,而佢哋個個都跳咗十幾二十年。」氣餒的心情變成藤蔓,在舞蹈教室中不斷滋長,把Jer捆綁在那裏,「可能佢哋用一堂時間已經跳到成隻舞,我就用十堂嘅時間,返到屋企都繼續練。」幸好,隊友看到落後的Jer,每每都願意停下腳步扶他一把,「因為我記嘢好慢,手腳又唔係好協調,佢哋見到我咁吃力,都會幫我重溫。」 這是一段是在幸運背後,沒有人看到的辛酸。在夢想之路,沒有人能一蹴而就。 |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經歷近兩年的團體時期,與隊友一起創造了不少歷史,Jer也終於迎來SOLO機會,先後以「物語」和「重生」三部曲引起關注,不論歌曲主題或曲風也令人驚艷,他爽朗地笑着說:「由細聽到大嘅歌、想講嘅訊息,都會喺自己嘅歌入面呈現,我覺得係一個回憶錄,記錄每個階段嘅狀態。」 看似一帆風順的這幾年,其實也暗湧不斷。也許因為歌曲主題較艱澀,亦非較主流的情歌,令Jer有感自己的作品算是主流中的小眾,「團隊其實放咗好多時間心機喺我啲歌度,我成日都好想一齊做出嚟嘅作品會多啲人知,呢個係我近年會出現嘅內耗。」同時,Jer看到不少樂迷和朋友也在人生路上「卡關」,靈感來了便決定做一首《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模樣》,記錄當下也陪伴大家找到出口,「你都要用盡方法搵到令自己開心(嘅事),或者鍾意嘅生活模樣,千祈唔好妥協成為齒輪,未必係現階段講完就要即到搵到。」正如他,也是從那個背着簡單器材在街頭演唱的男孩,經過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楚和壓力,才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Jer續言:「唔好因為驚『我做唔到㗎喇』就打低自己,我做到歌手都係因為我第一步跳出嚟玩比賽,嘗試咗第一步先有之後嘅嘢。」 迷茫時,就聽Jer的歌從中汲取前進的勇氣,這也是Jer的目標:「演唱會係一個好好嘅渠道,希望大家可以攞到個動力,溫暖、開心咁離開,呢個係我最想透過音樂畀到大家嘅力量。」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 5月31日,Jer將會在#KKBOX香港風雲榜2025 演出,親自為每一位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打氣。 《Katch 音樂娛樂平台呈獻:第七屆 KKBOX 香港風雲榜 - The Beat Goes On》 日期|2025年5月31日(星期六) 時間|8:00PM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Arena 票價|HK$1,280/HK$1,080/HK$880/HK$680 (門票組合包含指定區域門票一張 + KKBOX 60天標準音質計劃) 4月24日 12PM|KKTIX 公開發售

ACOOPERSON   Jer   KKBOX   ...

曾經何時,你或許也曾對遠方與流浪,有種浪漫的嚮往。流浪之所以蒙上浪漫色彩,可能跟作家三毛有關。由經典歌曲《橄欖樹》的歌詞,到著名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她的作品總是圍繞著異國飄泊,給困囿於沉悶日常的我們,看見一種有趣的生活模樣。她一生追求自由,率性地浪跡天涯,實現了很多人不敢付諸實行的夢想,令她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三毛曾形容,自己一生豐富、鮮明、坎坷,也幸福。她小時候被數學老師懷疑作弊,用毛筆在她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圈,當眾羞辱。從此她害怕上學,整天逃學,躲在墳場裏看書,封閉自我,休學長達7年。期間家裏幫她請了繪畫老師,老師看出三毛有寫作才華,將她的文章推薦給文學雜誌主編白先勇,才開啟了她的文學創作之路。長大後,三毛在愛情路上亦受過數次打擊,陪她在撒哈拉六年的丈夫意外身亡,更令她痛不欲生。她一生數次嘗試自我了斷,最後在48歲那年,於病房中自縊身亡。 儘管歷經坎坷,她的心底裏,其實希望自己活得熱烈而起勁,「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裏,過無限廣大的日子。」她真誠的尊重自己渴望自由的靈魂,將短暫的一生活得精彩絢爛。她說自己是像空氣般自由的人。小學寫我的志願,她說想成為拾荒者,因為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在大街小巷邊工作邊玩耍,自由自在如天空飛鳥。長大後,她到過多國留學,後來離開成長地,跑到偏遠荒涼的異國,也是為了實現心的自由。她在撒哈拉沙漠住了6年,只是因為她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勾起她莫名的鄉愁,著迷得要搬到這陌生的國度居住。原居西班牙的丈夫,亦拋下原有的生活,隨她一起搬到荒漠。這裏的日常生活、遇到的人,成為她筆下一篇篇有趣的文章。當初率性隨心的決定,卻令她收獲無可替代的經歷。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甚麼滋味,才不枉來這麼一遭啊!」因為熱愛生命,所有生命的滋味,她都要親自品嚐,不要只聽別人說的,「要活得熱烈而起勁,不要懦弱,更不要別人太多的指引。」不受常規標準約束,依照自己的心意而活,才能創造不平凡的體驗。喜歡三毛的人,可能就是喜歡她的不顧一切,喜歡她依心而行的勇氣,也寄托了自己對自由的夢想。 三毛有首詩叫《遠方》,其中一句是:「遠方是你這一生,現在最渴望的東西,就是自由。」嚮往遠方,其實即是響往自由。當到達遠方,似乎就能擺脫現在束縛你生命的東西。教過三毛的教授胡品清曾說,三毛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等到幻影變為真實的時候,便開始逃避。但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哪管是幻影還是夢想,心中有個想去的遠方,也是繼續前行的力量。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今個五月,香港小交響樂團將再度與法國五月藝術節合作,帶來三場精彩音樂盛宴! 樂團今次邀請了多位享譽國際的法國音樂家來港演出,包括備受推崇的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指揮大師羅菲(Pascal Rophé),以及新生代小提琴家蘇姆(Alexandra Soumm),一連三場法式音樂盛宴將帶您遊歷德布西的優雅意境、感受貝多芬的澎湃激情,並走進拉威爾充滿童趣的夢幻世界,一起沉醉於法式古典魅力中! |流浪者三重奏香港首演 被譽為傳奇組合「美藝三重奏」的繼承者,曾於1997, 2000. 2009年三度榮獲法國古典音樂大獎「最佳室樂組合」的流浪者三重奏(Trio Wanderer)自1988年創立以來其演奏足跡遍佈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廳、倫敦域摩堂等世界級音樂殿堂,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室樂組合之一。是次香港首演,他們將率先為樂迷呈獻一場法國印象派與德奧浪漫主義的精彩對話,於5月14日的音樂會中以德布西和拉威爾的兩首鋼琴三重奏展現細膩優雅的音色,並以孟德爾遜充滿熱情的第一鋼琴三重奏掀起高潮。 流浪者三重奏多年來錄製逾20張專輯,並屢獲國際權威獎項肯定,包括《音樂世界》CHOC年度大獎、法國金音叉獎等。這場難得一遇的香港首演將帶領觀眾走進室樂的精緻世界,不容錯過。 日期: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450、$320、$180 贊助:Dr Andrew S. Yuen |流浪者三重奏 × 香港小交響樂團: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繼首演音樂會,流浪者三重奏亦將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聯同即將接掌布拉格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指揮尼托皮爾(Tomáš Netopil),演奏貝多芬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而寫的三重協奏曲。這部獨特作品糅合協奏曲與室內樂的特色,讓三位獨奏家與樂團展開精妙對答,譜出堂皇優美的音樂對話。同場樂團亦會演奏捷克作曲家馬天奈的序曲,以及德伏扎克充滿波希米亞民族風情的第六交響曲,精彩可期! 日期: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520、$380、$220 贊助:Dr Andrew S. Yuen |小提琴家Alexandra Soumm炫技演繹布魯赫經典 才華洋溢的法國小提琴家蘇姆(Alexandra Soumm)曾於2009-2011期間為BBC電台第三台新生代藝術家,並與倫敦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NHK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首度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她將攜手克羅地亞電台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羅菲(Pascal Rophé),炫技演繹布魯赫夢幻抒情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首經典之作不乏充滿激情的獨奏段落,自首演以來一直為樂迷所喜愛。 當晚樂團亦將首演意大利當代作曲家Berio的《安息》,並以拉威爾的《鵝媽媽》芭蕾組曲壓軸,一起穿梭於睡公主、美女與野獸等耳熟能詳的童話場景,譜寫一個充滿法式優雅的童話之夜。 日期:2025年5月31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520、$380、$220 獨家贊助:中電 CLP 門票現已於城市售票網及「撲飛」發售。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初夏走在太子道西,抬頭便可看到一片淡黃色的花海在馬路兩旁綻放,與午後的陽光相映成趣。 每年4月份,你總會在某個街頭的一隅看到這麼一片鵝蛋黃色花海。「魚木」這個名字,源於台灣漁民用它的木材刻成小魚,帶去海上捕魚的習慣;魚木的英文名字「Spider Tree」,則來自那些形似蜘蛛的奇特花朵。魚木的每朵花都有四片花瓣,伸展出12至50根纖細的花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魚木還有個親切的名字,叫「樹頭菜」,因為它嫩嫩的葉子可以醃製成開胃小菜。 魚木的花語是「神聖與祈願」。在這個步伐匆忙的城市,它似乎提醒我們:慢下來,抬起頭,欣賞這絢爛的好風光。 從旺角到大角咀,從天水圍到粉嶺,處處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下次在街頭匆匆走過時,不妨停下腳步,抬頭尋找這片春日的黃白色花海。或許你也能在繁忙的都市中,發現這細膩的生活驚喜。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Eddie @eddielok814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discoverhongkong #explorehongkong #hongkongstreetsnap #魚木 #樹頭菜 #香港植物 #植物圖鑑 #urbannature #citytrees

《康熙來了》停播至今9年,很多經典片段至今仍為網民津津樂道。節目的成功,某程度要歸功於小S和蔡康永的化學作用。小S瘋癲無厘頭,常常爆出令人意外又惹笑的金句和舉動;康永則扮演理智穩重的角色,適當拿捏尺度和掌控流程之餘,對小S的吐槽更是將節目的搞笑效果加乘。康永形容,在《康熙來了》中,小S是煙火,他則像空氣,提供氧氣讓煙火可以燃燒綻放。他們性格看似南轅北轍,卻是最佳拍擋,除了在公事上合作無間,私底下亦是非常要好的密友。 兩人共同主持節目長達12年,見證對方走過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雖然關係要好,但康永形容,他和小S之間有種微妙的默契,不會過度深入對方的生活。但在對方需要的時候,他們都會在身邊。康永曾說,小S會在喝醉後傳錄音給他,也試過半夜3、4點傳訊息叫他來陪她聊天,儘管隔天早上兩人要錄影,康永也跑去小S家陪她聊了一個多小時。康永談起時寵溺地笑:「我想全天下只有她會這樣對我吧。」一個願意在半夜陪對方聊天,另一個不怕打擾朋友,敢於請求對方的陪伴,證明了對這段關係的充足信心。 他們是對方最堅實的後盾。當小S在節目中緊張到想哭時,康永在她背後守護著她,安慰她說:「想哭就哭沒有關係」,給她能夠安心的空間;小S擔心哭花了妝,叫康永幫她檢查眼睫毛有沒有歪,康永就幫她擦眼淚,肯定地跟她說:「漂亮」。每當小S陷入負面風波時,康永都會默默等小S整理好情緒,向他發出求救訊號時,給予她意見。小S曾說,有康永在,好像甚麼都不用怕,「謝謝你在那麽多我人生比較困難的時候,都站出來保護我。你每一次的出現,都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在康永眼中,小S像一顆鑽石,他毫不吝嗇表達對小S的欣賞,常說她是個有趣幽默的人。當小S因主持風格受到攻擊時,他會憤怒:「我永遠最火大的就是別人攻擊S的時候。別人越不珍惜她我就越火大,覺得真是暴殄天物。」他更曾浪漫地,在《康熙來了》完結後,為小S度身訂造電影《吃吃的愛》,「你可以為你喜歡的人、唱一首歌、油漆兩個房間、生三個孩子、掉四滴眼淚。而我能為小S做什麼事呢,在我把《康熙來了》喊停以後?」他在這篇寫給小S的情書中說,他能想到愛小S的方式,就是為她拍電影,讓大家看見她的才華,對小S可說是寵上天。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能懂你那些奇怪的笑點,接得住你每個梗,也在每個你需要的時刻陪伴在你身邊,充當你最強的後盾,那麼恭喜你,你非常幸福,請好好珍惜這段友誼。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Minute   小S   康熙來了   ...

在這個充滿創意與靈感的五月,香港各區將舉辦一系列多元化的藝文活動,從國際級音樂劇到社區文化展覽,從沉浸式數碼體驗到傳統工藝展覽,每一場展覽都蘊含著對城市、生活與人性的深刻觀察。 無論你是藝術愛好者、文化探索者,還是想在週末找個靜謐角落感受生活美學的旅人,這份展覽推薦清單將帶你重新認識香港的多元面貌。 #音樂與劇場 |《搖滾芭比》 由西九文化區與Motion 27首度聯合製作的《搖滾芭比》香港版,即將在自由空間震撼登場!這齣被譽為百老匯「最搖滾」的經典音樂劇,以其獨特的變裝藝術與搖滾樂元素著稱,向來被公認為對音樂劇演員最具挑戰性的作品之一。香港版由跨媒介劇場導演林俊浩執導,並由本地音樂劇名將鄭君熾擔任劇本及歌詞翻譯,勢必為香港觀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狂歡式音樂劇體驗。 日期:5月10日至17日(共8場)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場次及票價:請參閱西九文化區官方網站 |西九夜延場 西九文化區推出全新卡巴萊節目系列「西九夜延場」,將香港獨特的多元文化魅力融入卡巴萊表演形式中。節目橫跨音樂劇場、音樂喜劇等多種形式,由新晉與資深藝術家攜手演出,為觀眾帶來跨界別的夜間藝術體驗。首季節目精選平日夜晚於戲曲中心茶館劇場呈獻,讓觀眾在別具特色的場地中,細味別樣的表演藝術。 展期:5月12至14日、6月2及3日、7月14及15日 地點:戲曲中心茶館劇場 場次及票價:請參閱西九文化區官方網站 #電影節 |亞洲前衛電影節2025:流光為證 M+精心策劃的「亞洲前衛電影節2025:流光為證」將帶領觀眾探索亞洲前衛電影的藝術脈絡。為期三天的電影節匯聚馮美華、何子彥、謝德慶等重量級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透過精選放映、展覽、表演、講座和工作坊,展現過去六十年來塑造亞洲藝術景貌的獨立流動影像作品。活動更會展出多件M+館藏重要作品,讓觀眾一次過飽覽亞洲前衛電影的過去與當代面貌。 展期:5月30日至6月1日 地點:M+ 場次及票價:請參閱M+官方網站 #跨國文化體驗 |香港巴西狂歡節 首屆「香港巴西狂歡節」將為維港兩岸注入熾熱的南美洲狂歡氣息!近50位巴西頂尖表演者雲集香港,於維多利亞港沿岸10大地標呈獻一連十天的節目。壓軸活動將在中環AIA Vitality Park舉行,由巴西著名森巴學校UPM帶來震撼的嘉年華式表演,國際知名森巴鼓舞皇后Andressa更會領銜演出特別為香港編製的森巴舞曲。現場亦有巴西戰舞、自由足球表演,以及地道巴西美食,讓大家盡情投入這場香港首個巴西狂歡盛典。巴西飲食體驗及主題式拍照等在Klook平台上推出套票發售。 日期:6月20日至29日(主場活動:6月27至29日) 地點:維港沿岸10大地標(主場:中環AIA Vitality Park) 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11時 #展覽 |『紋』以載道——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度與故宮博物院攜手合作,以創新數碼技術演繹中國傳統紋樣之美。展覽從故宮建築、陶瓷、織繡等珍貴文物中提取經典紋樣,透過沉浸式數位體驗,為觀眾揭示紋樣背後的文化內涵。 展期:5月14日至10月13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7 |木漏日 TOUCH OF WOOD 一木首次策劃的木工工藝聯展「木漏日」,匯聚12位本地工藝師的獨特視角,以「盒」為創作主題展現木工之美。盒子作為木工基礎,蘊含無限可能;透過工藝師們各具特色的巧手詮釋,重塑其形態與意象。展覽邀請觀眾細味木工藝的溫度與質感,就如夏日陽光穿透樹葉間隙,在平凡中尋找細膩的感動,體會生活中不經意的美好時刻。 展期:5月1日至5日 地點:觀塘鴻圖道幸運工業大廈7樓G室(一木工房) |尋。常生活:訴說編織九龍城的人與事 一場以街坊生活為主軸的社區展覽,透過五位九龍城居民的故事,細說這片土地上的人情風景。展覽特別展出在地人謝生珍藏的啟德機場舊照,以及見證社區變遷的珍貴文物,包括本地美食家蔡瀾贈予街坊的墨寶、五十年代原貌家居擺設等。策展團隊用心編織每個小故事,從泰裔雜貨店主到玩具店老闆,從三代街坊到小學生,展現九龍城獨特的社區網絡與鄰里之情。 展期:5月1日至31日 地點:九龍城沙浦道46號豪門地下01號鋪 開放時間: 週一、四、五、日:10:00-13:00、14:00-18:00 週二、三、六:14:00-18:00、19:00-22:00 |載傷/言殤:職安教育相片展 「工業傷亡權益會」策劃的【載傷/言殤】相片展,透過影像、氣味與聲音的多感官體驗,呈現工傷意外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展覽記錄了受傷工友與遺屬們的生命軌跡,從創傷到重生,從絕望到希望,讓這些原本隱沒於社會角落的經歷得以浮現。策展團隊期望藉此喚起大眾對職業安全的關注,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環境背後,可能潛藏的危機。 展期:即日至5月20日 地點:美荷樓青年旅舍地下(深水埗巴域街70號石硤尾邨41座) 時間:上午7時至晚上11時 |《風林火山》展覽 由導演麥浚龍打造的電影《風林火山》,入選第78屆康城影展「午夜展映單元」,耗時十二年孕育而成。為使觀眾更深入感受人物的立體份量,是次展覽將首度展出西班牙雕塑家Eudald de Juana Gorriz為電影量身創作的角色雕塑,包括金城武、劉青雲、梁家輝、古天樂及高圓圓五位主演的角色雕像,帶領觀眾深入電影中這個冷酷而富美學的世界,感受導演對新秩序與人性的獨特詮釋。 展期:4月26日至6月1日 地點:海港城美術館(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10時 |不笑的猫:繪本與畫作策展 半自傳式繪本《不笑的猫》由林之執筆、黃皓怡繪畫,以照顧貓咪「妹妹」近十五年的真實經歷為藍本,揉合奢想與現實,訴說人與寵物之間難以言表的情感連結。展覽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包括壁畫、AR互動、玻璃貼等裝置,並設有繪本分享會、動物速寫工作坊等配套活動,讓觀眾從不同角度細味這個關於愛與陪伴的故事。 展期:即日至6月2日 地點:九龍長沙灣福榮街512-518號依時大廈地舖(Contrast)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6時30分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人工智能無情興起,穹頂之下到處是鏡頭,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電話更可能是牆壁上的耳朵。不過,你又有否試過在地鐵上把餘光偷偷撇在其他乘客的手機螢幕,或是瀏覽論壇上的流出秘密,而暗自感到竊喜?甚至使用家居監控鏡頭,查看家人和寵物的狀態。 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把這樣的世界濃縮起來,放置在鏡框式舞台裏,觀眾就如高階獵食者一般「窺探」世界各地的舞者,然而自己也無法掙脫現場攝影機的快門,人人都是茫然先生。《茫然先生2.0》的劇場構作潘詩韻說,這正是大家生存的環境,「真係睇緊一個表演,定係台上就係我哋嘅一面鏡呢?」躲在螢幕後的Big Boss,其實是我、是你,也是他。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舞台及排練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設計:Owen @wai.ho.98 |活在受監控小房間的男人 多年前,CCDC現任藝術總監兼編舞桑吉加看過美國作家Paul Auster的《書房裡的旅人》後,便被書中主角及其處境深深吸引,久久不能忘懷。即使數年前曾編舞《茫然先生》的第一個版本,以及舞蹈影像版本,又在瞬息萬變的今年,再度推出2.0的版本,潘詩韻指出當代舞有別於其他舞種:「今次係由資訊科技到人工智能,我哋用舞蹈回應當下。」 在《書房裡的旅人》,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失去記憶的男人,醒來就發現自己身在陌生的房間,只有簡陋的床、書枱和椅子,還有一疊文件和照片擱在桌上。此外,每天也有自稱醫生和護士的人來巡房,偶爾會探問男人的一些資料。這一切都很吸引,但最能攝着潘詩韻感官的,則是一段描述聲音的文字,男人每天都會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她解釋:「其實喺呢間房入面24小時有攝錄機一路影住,放咗喺一個佢唔知邊(度)嘅地方,呢個節奏好似彷彿將整個空間凝固。」由此,男人的狀態便如誘餌,令桑吉加和潘詩韻想到日常生活中大數據的收集,一步一步建構出舞台上《茫然先生》的世界。 |活在鏡頭之下的我們 你有計算過每天回家的路,需要走在多少部攝影機的眼皮下嗎?為了準備這部舞蹈作品,潘詩韻笑言看了很多閉路電視,例如大廈用的閉路電視頻道,但最讓她驚訝的是舞團辦公室附近的一間生果舖:「唔知道12格定16格嘅CCTV螢幕,睇住有冇人偷生果,嗰個震撼係原來舖頭都需要一個咁嚴密嘅監管。」表演場館就如日常縮影,特別設置了各16部即時攝影機和投影機,每一個鏡頭也在拍攝不同的動作和空間,同時在現場鋪天蓋地的螢幕中播出,潘詩韻說:「好多social media都capture緊大數據,但係我哋有冇得選擇?可唔可以選擇?所以都透過呢個作品去呈現唔同perspective。」 進一步把鏡頭聚焦在舞台上,桑吉加到台灣及北京等地親自甄選舞者,潘詩韻直言此舉也對作品增添意義:「舞者來自唔同文化背景,喺佢哋嘅角色、本身嘅文化內涵入面,其實都有另一種多層閱讀,都係今次作品獨特嘅地方。」在桑吉加的編舞與鏡頭的交替捕捉下,觀眾在全視角下自行選擇觀看方式和感受,潘詩韻說:「呢個都係表演藝術美麗嘅地方,可以開放地入去感受。」同時,她形容《茫然先生2.0》的難度非常高,編舞需要同時配合鏡頭運鏡,「桑吉加對鏡頭非常之敏感,睇到佢點樣同錄像導演合作,去capture舞蹈員嘅肢體、work with camera,大家就會感受到。」 |從《茫然先生2.0》透視劇場構作 看到這裏,或許你已對《茫然先生2.0》有一個初步概念,卻仍對潘詩韻的「劇場構作」(Dramaturg)崗位一頭霧水,她自比導航員解釋與導演或編舞的關係,「佢想去山頂喎,我就拎住個地圖同佢講,轉右、轉左。」或是,她早已成為地圖,甚至能客製化路線,「另一個方法係開車之前已經問,你想用最快嘅途徑,定係睇到最多風景嘅途徑?」透過事前的交流和分析,潘詩韻便會為合作對象找到最適合前往目標的方法,或是最簡單的解釋,便是把複雜的概念變成較能理解的內容,讓舞者和觀眾能找到進入作品的其中一個入口。 「包括佢(角色)嚟咗幾耐、點樣嚟、點睇身處嘅環境,再further就係,有冇職業、會唔會想出去、有冇屋企人,所有關於who am I嘅嘢,都會同桑吉加一齊傾。」潘詩韻直言,因為在這次作品中,所有舞者在演出期間也不會離開舞台,所以對舞者來說是很有挑戰性:「唔只係跳嘅技巧,佢存在、being,所以角色嘅background係幫助緊dancer理解身處嘅環境同狀態。」 |把生活縮影於舞台 我們生活在鏡頭之下,也透過鏡頭細看別人的人生,可能也被躲在暗處的眼睛暗暗在螢幕裏觀察,只要有這一層認知,其實已默默與《茫然先生2.0》的世界搭上橋樑。至於當代藝術作品難懂?潘詩韻直言:「入場後,你睇到某一個舞者或時刻,佢嘅狀態好似照鏡一樣見到自己,呢個就係你嘅切入點。」 「咔嚓、咔嚓」,屬於科技的新時代降臨,在備受鏡頭保護的同時,卻也可能活在被看的茫然之中。 《茫然先生2.0》 日期:5月2至3日 時間:晚上8時 日期:5月4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360、$280、$200 詳情: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CCDC   CCTV   劇場構作   ...

PMQ元創方正舉辦兩大設計文化活動,由亞洲最大設計團體之一JAGDA主辦的《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24》第四度登陸香港;另一邊廂,《FEEL FREE, FEEL 3》繪本展為你打開無字世界的想像,分別從設計與閱讀兩個維度,帶給觀眾嶄新的藝術體驗。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24 (Hong Kong Edition) 這個日本殿堂級平面設計展第四度登陸PMQ!作為JAGDA(日本平面設計協會)海外巡展首站,展覽場地The Qube化身為「設計殿堂」,以日本神社、工藝為靈感打造沉浸式空間體驗。是次展出超過300件日本年度得獎設計作品,橫跨海報、包裝、數碼媒體等多個領域,包括由知名設計師植原亮輔設計的「LIVVERA」葡萄酒標誌、原研哉的空間設計作品等。 此外,展覽更首度增設期間限定選物店「MIDWAY POPUP SHOP @JAGDA 2024」,特別精選多款JAGDA 2024得獎設計師品牌與日本設計選物,從設計界「天書」《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24》年鑑到書刊、海報、生活用品等,為設計愛好者帶來豐富選擇。 日期:即日至5月11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點:PMQ A座二樓The Qube 門票:免費 詳情:https://bit.ly/4jzhZJP 展覽期間特別策劃多場導賞團、設計講座及親子工作坊,邀請本地與日本設計大師親身帶領觀眾探索設計世界。 日期:5月3日至11日 導賞團、講座及工作坊報名:bit.ly/4cAWK8e |「FEEL FREE, FEEL 3」繪本展 精選超過60本來自歐美日韓及本地的無字繪本,以嶄新角度探索繪本的無限可能,不受文字框架束縛的無字繪本,透過色彩、線條與構圖,引領讀者展開自由想像的閱讀旅程。展覽由MIDWAY Studio精心打造沉浸式空間,別出心裁的裝置設計包括:懸空的拉頁式繪本《Hoch Hinaus》,展現高樓大廈住客的生活點滴、放大鏡下藏著迷你繪本《Egg and Cat》的驚喜、立體書《Bloom》則在鏡中綻放出變幻的花影,每個角落都蘊藏著等待被發現的閱讀樂趣。 日期:即日至5月18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地點:PMQ A座7樓S710-S711室 費用:免費 為讓觀眾更深入體會無字繪本的創作魅力,展期間特別策劃五場別具特色的工作坊及分享會,從創作者分享到實踐工作坊,從寫生探索到跨媒介表演,邀請大家一同走進繪本創作的多元世界。 日期:5月2日至18日 詳情:https://bit.ly/4j6Wa4m 活動報名:https://pmq.hk/nQtH2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JAGDA   PMQ   元創方   ...

你對於大嶼山的印象,是否仍停留在「天壇大佛」、「昂坪360纜車」等熱門景點?近年,水口村以「天空之鏡」與「摸蜆」活動吸引不少旅客。不過,這條擁有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其背後的文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 水口村位於大嶼山南部、在塘福與石壁之間,背靠大嶼山的山群。從東涌出發,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1A或11號,沿路都會看見大大小小不同的村落,大約半小時便能抵達水口村。這條村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內主要有陳、池及馮三姓,據說當年的原居民本住在石壁,但因不想兒子被徵召入伍,故搬遷到水口定居。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其命名源由,按字面理解是「河水的出口處」,意思是其位置是河流入海口之處。 |信仰與生活交織 從水口村路牌拐彎進入村內,首先會看見由兩塊大石頭組成的「閘門」,村民稱之為「上麓」及「下麓」(即山上及山下之意)。這裏是通往村內的必經之路,由最早的定居者建立。石頭上貼上了對聯及揮春等祝福語,又有上香位置,希望村民出入平安。 在香港,不同村落中,「大王爺」常作為山神或土地的代名詞,相傳有不同的身分。祭祀儀式是水口的重要傳統習俗。每逢節慶和婚禮,村民都會祭祀「大王爺」,祈求風調雨順。年尾之時,水口村民也會酬神感謝大王爺的庇佑,獻上祭品,祈求風調雨順。5、60年代,村民會以活豬祭祀,現在則會以金豬酬神。 而社壇則是水口村的土地神。在社壇供奉了兩塊石頭。相傳從前村民出海捕魚的時候,撈到了兩顆石頭,村民把石頭放回海內,但竟然再次撈到相同的石頭上水。村民便相信石頭是有意義的,所以便帶回村好好供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80年代之前,水口仍未有自來水供應,所以50年代時,村民們在村口龍眼樹蔭設置了公共洗衣場。不過村民及後發現污水流向大王爺的背脊,所以很快便停用了。由此可見信仰與村民生活密不可分。 |建築中的故事 漫步村中,有兩棟建築物被活化保育,分別是「水口村49號屋」及「禾寮」。 過往水口村民多以務農及種植水稻維生,所以較多農地的村民會建造屬於自己的禾寮,用於儲存穀物及農具。現在的禾寮,保存了當年村民用於耕作農具、掘峴的用具等,也修復了爐灶。現在,他們更會烹調傳統美食「瀨鑊邊」——予客人品嚐。用新鮮捕獲的海鮮,加上本地種植米粒磨粉,加水變成漿,把粉漿倒在鑊邊變成類似板條感覺的麵食。 而1920年代建造的49號屋,則糅合了清代建築特色,前平後坡的屋頂設計有利於防止雨水積聚,而綠色葫蘆樽圍欄則是昔日富裕人家的生活象徵。值得一提的是,49號屋前部分使用麻石磚,後部分則用青磚。這是因為從前的屋主兩兄弟結婚後分家,他們用石牆把屋分開一半,變成現在的模樣。 |與自然共生 水口村被群山包圍,水口溪流是這條村的命脈。除此以外,水口還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等多種景觀,生態多樣性高。過往村民多在這片土地耕作,不過時至70年代,不少村民前往城市就業,放棄耕作,棄耕後的農地變成濕地。今時今日,有團哋進行復耕,種植稻米、蓮藕等農作物,活化這片土地。 |活化中的傳承 這條已有400多年歷史,養活了13代人的小村落,隨著年月過去,故事一度失落。近年在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及村民的帶領下,這個擁有泥灘、濕地、紅樹林的村落正在經歷一場「重塑」。修復後的建築成為展覽與工作坊場地,讓更多人能親身體驗水口的文化魅力。 若然你覺得自己未夠了解香港,何不跟上我們的步伐一齊走? 相關導賞活動報名可按此。 攝影:Heidi @heidi.is.strong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大嶼山   大王爺   ...

金像獎頒獎典禮即將舉行,今年入圍最佳電影的作品,有成為全城熱話、打破票房紀錄的,也有圍繞小眾社群、充滿人文關懷的。包括《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爸爸》、《從今以後》以及《看我今天怎麼說》,無論是熱血動作片還是觸動人心的社會議題之作,都展現出香港電影的多元與深度。這些作品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因為技術精湛,更因為它們讓我們在光影之中找到情感共鳴。 |《爸爸》:我淨係想做返老豆應該做嘅事 《爸爸》由真實倫常慘案改編,講述在兒子殺母殺妹後,作為父親如何面對。故事固然是樁沉重的悲劇,但電影卻沒有刻意渲染悲傷,只是淡然地描寫爸爸的思念與傷痛。他是受害者家屬,但加害者偏偏是自己的兒子,那種絕望的痛難以想像。世界崩塌後,爸爸以對妻女、對兒子的愛作為自我救贖。人生充滿無法避免的悲劇,當不能逆轉的傷害已發生,探問原因也許已無意義,重要的是如何帶著傷痕走下去。 |《看我今天怎麼說》:如果可以選擇,我選擇寧靜  電影講述三個聾人青年,在融入主流與堅持自我之間的掙扎。聾人選擇打手語還是戴人工耳蝸,反映了他們選擇用甚麼方式與社會溝通,用甚麼態度來面對世界。我們也有些時候會覺得迷惘,不知該以甚麼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甚至會質疑自身的價值。電影賦予我們勇氣,鼓勵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態度。 |《從今以後》:我識你之前,每次有人講親「屋企人」呢三個字,我就好想喊 年老女同志情侶相守到老,但在其中一方離世後,被留下的一方,與伴侶家人就後事的安排以至遺產處理均出現矛盾。雙方多年來的和諧,在利益牽扯下,不堪一擊。在電影的結尾,Angie回憶伴侶Pat生前曾對她說,小時候在原生家庭感受不到愛。但結果相守了數十年的伴侶,即使如同家人,在法律下,身份也只是陌生人,毫無話語權。現實叫人無奈,努力爭取也未必有用,無法扭轉結果,唯有將一切放於心中。 |《九龍城寨之圍城》:點都好啦,我信有啲嘢,唔會變嘅 電影上映時在全城掀起城寨熱。電影中濃厚的舊香港味道,漫畫般的設定,兄弟情義的主題,叫人看得熱血沸騰。城寨是一個離不開留不低的地方,但正是這個包容一切的地方,成為主角們誓死保衛的地方。時代的巨輪無法停止,城寨逃不過被拆卸的命運,但如信一在最尾說:「點都好啦,我信有啲嘢,唔會變嘅」。失去無法避免,接受一切沒定案,但要相信有些東西,始終不會改變。 |《破·地獄》: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甚麼時候下車,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 去年年尾上映的《破·地獄》再創港產片高峰,打破票房紀錄。電影以傳統殯儀為主題,探討生死,也談人生中的執著。人很多煩惱來自於執著,著眼於自己得不到的、所失去的。生人也有很多地獄,打破地獄的關鍵,在於學會倒過來想:人本來無一物,難得得到這個世界的體驗券,就好好欣賞眼前的風景,不再強求。 有人說近年香港電影都很沉重,但也許正正是這些沉重的故事,為失落的我們帶來共鳴,找到情緒出口。傷痛是人生的一部分,當它發生後,我們該如何與悲傷共處,又如何面對執念?電影未必能提供答案,但在當中我們會找到安慰,再有力氣繼續走下去。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30萬分之一的 #洪嘉豪】 「今次覺得好開心,終於是在『make music』了。」談及包攬新歌《閃光》曲詞編監,洪嘉豪眼神一亮,如是說。 從演藝學院畢業後,洪嘉豪初次嘗試創作音樂,再膽粗粗參加「華納想識你」audition,在25歲那年正式出道,經歷起起跌跌,去年終於憑一首《黑玻璃》取得突破,唱到街知巷聞。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嗎?豈止於此,洪嘉豪最想做的,始終是「做」一首完全屬於自己的音樂:「入行第六年,可能都沒有做過音樂。做歌手,常說『做音樂』,其實就是你選了一首歌,或者你作完曲,把只有dadada的琴譜編曲人編,詞又不是自己的,就說自己做音樂,其實沒有『做』過。但這次我可以每一part,例如跟錄鼓、bass,過程真的很high!」 常言自己名字普通,卻又堅持不幫自己起藝名的洪嘉豪,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我當香港有30萬個『嘉豪』。我希望做到一講起嘉豪,大家就想起洪嘉豪。」《閃光》,代表的是你看不見的洪嘉豪;而音樂創作,於洪嘉豪而言,是心跳,是讓他自覺能與別不同、閃閃發亮的東西。 文字:Heidi @heidi.is.strong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設計:Kayan @yipyn  |「做歌手等於玩水—— 你有機會遇溺,都有機會成為世界冠軍」 你認識洪嘉豪,可能是因為「沿途望出車外 是盛放的戀愛」、「K歌」的形象。其實洪嘉豪早於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嘗試創作音樂(那首歌至今未發表過):「那時候很想歌頌一段青春的友誼,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朋友。寫歌的時候,已經沒有和這個朋友聯絡了,其實沒有吵架,只是很正常的疏遠了。那時候已經很想用音樂,紀錄一些我想說的東西。」 那年洪嘉豪23歲,他給自己兩年期限,一邊從事音響工作,一邊嘗試摸索音樂創作。他25歲時,有個朋友轉發了華納audition的Facebook貼文給他。「我那時候只有兩三首原創歌曲。我本身從未唱過歌,某程度上是第一次真真正正面對這麼多人唱歌,好似未游過水就參加游泳比賽,其實是好痴線的行為。上去面試後,又真的在25歲簽約了。」 |有無運氣 都要畀心機 出道半年內,他便出了5首歌,不斷走大量的訪問、活動,讓人認識自己。翌年1月1日,他勇奪叱吒男新人金獎。其後,他沉澱了半年才再出歌,但卻隨即因疫情等種種原因,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停頓和低潮,「我覺得最大的難題時,你看不到將來。因為歌手不是說你每個月出糧,然後三年後便會升職。你有很多未知數。」 他可以連續七天不外出。「一出街,落樓,覺得步伐有少少奇怪。地心吸力好似不同了。我不外出,其實源於逃避。但,我都不知道我逃避甚麼。」無力的時候,只好咬緊牙關:「我都不是在家,覺得不行就不行吧~我有努力練歌、寫多一點不同的歌。你不知道練歌有甚麼用的,作曲也未必可以出,但可能就是相信,有一日會有這個可能吧。」 接下來,他便迎來了一個讓大家認識自己真實一面的機會——把「偶包」狠狠撕開。 |點解要收埋最得人鍾意嘅自己? 洪嘉豪在不少訪問均提及過,上「小薯茄」綜藝節目的經驗是其打破偶包、讓歌迷看到其真性情的最大轉捩點。問到他的「偶包」到底從何而來,他笑說:「好坦白,這個就是集體承包制啦!2018年(出道年)的樂壇風氣,那時候的歌手不能太真實,要有距離感。我想這是一個潮流。某程度上就會埋藏了,自己一部分的青春。」 他不認為自己是搞笑,只是「無聊」,就好像隔壁班那個整天嘈喧巴閉的男同學。洪嘉豪憶述,那陣時與陳蕾仍未算太熟,她亦對自己講過:「為甚麼你要藏起你最得人鍾意的自己呢?」「於是我就去到盡了。」洪嘉豪說。 台下的觀眾可能想追求最真實的洪嘉豪,洪嘉豪卻回答,兩個不也就都是他嗎?「如果唱歌可以打動你,那當然最好;如果平常講話你又會很開心,變相我好似有兩個角色。我好開心可以營造到我們(華納),一半是我們的音樂,另一半是我們私底下的模樣。」 |屬於洪嘉豪的節奏 洪嘉豪今年年初許下宏願,希望今年可以多參與音樂創作,又在社交平台說: //好似第一次咁有血有肉地做一隻咁有質地嘅歌, 希望一直認為我只得K歌嘅聽眾都會俾機會聽吓我呢首歌(《閃光》)// 洪嘉豪對此解釋:「其實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大眾通常都不太喜歡的。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最有型。」他自言,一直喜歡J-Rock,「東京事變」式音樂,但也深知伴隨香港聽眾成長的,是慢歌、情歌。所以若然自己要跳出框框,做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就要「孭得起」。 「我今年要再有一首《黑玻璃》,其實很難的,要充滿運氣。不如把自己一直以來很喜歡的音樂風格(帶給聽眾),終於可以自私一點(做音樂),雖然成績數據上未必有以前那麼好,但我想給一年時間自己,brand洪嘉豪究竟是怎樣的歌手。」 洪嘉豪是怎樣的音樂人,在閃光下,你們又看得到嗎?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 在5月31日舉辦的 #KKBOX香港風雲榜2025,洪嘉豪將會聯同JACE陳凱詠擔任主持,與歌迷一同用音樂感受心跳與美好。洪嘉豪說,他們二人都是「無聊和玩得之人」,挺有默契。若然期待二人拼發出怎樣的火花,就萬勿錯過了! #KKBOX #KKBOX香港風雲榜 #THEBEATGOESON #Katch音樂娛樂平台呈獻 @hungkaho @warnermusichk

ACOOPERSON   Kaho Hung   KKB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