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social

人人都想做股神巴菲特,靠投資就變成億萬富翁。現年94歲的他,在5月的巴郡股東大會上宣佈將於年底卸任行政總裁一職。縱橫股壇逾半世紀,他憑獨到的眼光屢創投資佳績,被奉為股神,所說的話被奉為投資聖經,每年的股東大會猶如一場投資界的開示。巴菲特出色的,除了他的判斷力外,還有他堅守信念的能力。他曾說,做優秀的投資者並不需要高智商,「你只須擁有不輕易從眾的能力。」他多年來能在驚濤駭浪的股海中穩如泰山,是憑著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心志。他的投資哲學,其實也是處世哲學。 巴菲特小時候就發現自己對賺錢的興趣,年紀小小就做過報童、賣口香糖、轉售撿來的高爾夫球、將二手彈珠機租給理髮店。大學畢業後,他做過投資推銷員及證券分析師,後來成立投資合伙企業,以低價買入優質公司並長期持有,逐漸累積財富。受任職股票經紀的父親影響,他11歲就買了人生第一隻股票,以每股38美元買入,一度跌至27美元,待回升到40美元時他就趕緊賣出,賺了5美元,怎料後來股價一直升至200美元。這場教訓令他意識到,投資時最重要是保持冷靜。他的名言之一「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亦是強調情緒控制的重要性,不要盲目追捧熱潮,在恐慌之中抓緊機會。 道理我們都懂,但現實是知易行難。人群是那麼像羊群,在人生路上,當人人追捧著某一種價值時,如你沒有跟在潮流內,內心必然有所動搖,質疑自己的路向是否正確。不跟潮流的股神也有被質疑的時候,不時被嘲笑錯失股市的巨幅升浪。九十年代末,當多數人爭相投資科技股,他堅持不買,因為自己不投資不熟悉的行業,當時他被嘲笑跟不上時代,但後來科網股爆破,旁人又讚歎「薑還是老的辣」。他有個棒球理論,就是不必對每一球揮棒,應等到好打的球才出手。他的作風被視為保守謹慎,其實也是他認清人的精力有限,集中在自己的擅長的範疇,才能將資源發揮到最佳。「真正的風險在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潮流來去如風,盲目跟風,只會耗損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唯有看清方向,才能穩步前行。 「不確定性是長期價值投資者的朋友。」對巴菲特而言,投資是長跑,而非短跑,只要相信股票的內在價值,就不必擔心短期的市場波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也應如長跑,只要方向正確,專注自己的目標,終將抵達終點。股神的處世之道,說到底就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然後選擇相信自己,不要輕易被旁人動搖。說來簡單,卻實不易。巴菲特之所以為神,也就是因為他這種超乎常人的心志。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Minute   巴菲特   投資   ...

有誰去旅行的口袋清單一定有動物園、動物cafe的,請舉手!告訴大家,在中環有一座香港動植物公園,入面住了各種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動物,包括近年動物界當紅炸子雞之一的「丁滿」狐獴、水獺和樹懶。除此之外,其他動物也出奇地有趣,有些猴子活脫脫就像MEME跳出來一樣,一些雀鳥的行為動作也無比瘋狂,讓人忍不住留步一看再看。 準備好,就讓可愛的動物陪你投奔夏日!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園 香港動植物公園原來早在1871年建成,如今已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在盤古初開的時候,因為公園主要展出和研究本地植物,所以那時公園名字是「植物公園」。此外,因為公園位於英殖督憲府的範圍內,當時華人又叫總督兼駐港三軍總司令「兵頭」,故公園別名又為「兵頭花園」。 過了幾年,約在1876年公園開始飼養動物。又約100年後,當時市政局把其改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現在,整座公園以一段小隧道連接新舊兩個區域,即東面的「舊公園」和西面的「新公園」。 |新公園:哺乳類及爬行動物區 大家注意了,絕大部分人的動物偶像「丁滿」狐獴,以及看到會立即被融化的亞洲小爪水獺就在這個區域。牠們的家就在通往舊公園的小隧道的左面,一直向前走便會發現一座小小的展館。這裏有3隻亞洲小爪水獺,只要差不到到餵食時間,牠們的生理時鐘便會響起,立即坐立不安的跑到飼養員的通道門前,兩隻小爪很是肉緊的全力抓抓抓,十分搞笑。吃飽過後,小水獺們又會暢泳一番,再跑到麻包袋中扭作一團玩耍,彷彿快樂就是如此簡單。 一轉身,後面就是「狐獴區」,住了兩隻的骰趣緻的狐獴。可愛的牠們,不停從左至右的追逐、扭打、反轉再互相輕咬玩耍。再繼續逛,還有不同種類的猴子,而且有些猴子看起來特別魔性,奇醜但又有種特別的魅力和喜感,在此特別推介臉部如兩片白色屁股的白面僧面猴,以及看起來很有智慧的森林長老白臀長尾猴。而且,常常一籠不知為何的起哄,另一籠又會不甘至弱的跟着嚎叫,大規模的「猴浪」此起彼落。 關於這區域,還有奇聞一則。在舊公園小隧道旁的猴子籠一帶,總是有樹上果實離奇落下,且墜落位置非常接近行人。抬頭細看,樹枝之間竟然有松鼠輕盈跳躍穿梭,但牠是無辜的。再看,找到兇手了——幾隻挑皮的白色鸚鵡,牠們會咬下果實,然後瞄準目標再放口,而且還得到管理員叔叔的佐證,鳥贓並獲。雖然牠們很壞,但又不得不承認壞得很聰明和可愛。 |舊公園:雀鳥區 「爸爸!爸爸!」突然有一把非常稚嫩的童音高喊,筆者與攝影師到處張望,才發現原來是網內的一隻雀鳥亂叫;再繼續走,又有幾隻輕挑的鸚鵡,不知為何一直在吹口哨和像人類用舌頭發出「咯」的聲音,不斷炫耀其精湛的口技,正當我們失去興趣要離開之際,牠突然輕聲說:「Hi~」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長得非常高調且華麗的雀鳥、袋鼠和一隻獨居的老年水獺。就這樣,走走逛逛過了十分有趣的大半天。如果你也想在假日與動物一起度過,就到香港動植物公園開玩吧!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Kayan @yipyn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HKCorner   一日遊   動物   ...

藝術是跨越時空的語言。當代視覺藝術、傳統文化瑰寶、社區創作及紀實、電影藝術——2025夏季,香港以多重文化藝術語言,訴說城市的溫度與活力。 #新書推介 【《不如問阿婆》、《拾荒的人: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 《不如問阿婆》集結20位人生智者的生命故事,從初戀到同性戀、從生命困惑到接受衰老,一字一句都滲透著「過來人」的睿智。老正工作室將長者的生命經驗轉化成一扇扇心靈之門,邀請讀者一探不同的人生可能。 《拾荒的人: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是香港首本拾荒者紀實,透過深入訪談及多角度研究,揭示這群城市邊緣人的真實生活。書中不只探討貧窮議題,更從歷史脈絡和國際視野,細味這些默默支撐城市運作的無名英雄。 #活動 【Arts to Hearts表達藝術節】 你的「家」是甚麼模樣?是床鋪的溫暖,貓咪的叫聲,還是獅子山的輪廓?灣仔夏誌特別呈獻「Arts to Hearts表達藝術節」,邀請你用藝術探索內心最安穩的歸屬。 7月11日|《家的表述》藝術工作坊 在表達藝術治療師引導下,將心中的「家」化作符號、色彩與線條。每位參加者可創作兩幅迷你畫作:一幅隨身攜帶,一幅將遠赴大阪世博展出,讓香港人對「家」的情感躍上國際舞台。 親子場:16:00-17:00 公眾場:18:00-19:00 7月12日|《Calling》音樂療癒之夜 以音樂喚醒心靈共鳴,盧巧音、小兵、Key to Madness將帶來觸動心弦的演出。參加者可在演前工作坊創作,音樂會中更可將感動化為文字圖像,與表演者展開藝術對話。 工作坊:17:00-18:00 音樂會:18:30-20:15   地點:灣仔海濱活動空間(鴻興道3號,近灣仔碼頭) 費用:免費 *參加工作坊者可優先入座音樂會   #展覽 【Joan Cornellà 香港個人作品展 2025】 全球知名的西班牙藝術家Joan Cornellà將在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以其標誌性的詭異微笑和獨特的黑色幽默,展現當代社會的荒謬與諷刺。展覽將展出一系列新作及經典作品,讓觀眾一探這位藝術家充滿爭議性卻引人深思的創作世界。 日期:2025年7月11至27日 地點:藝穗會(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   【轉角:《大角咀好釉》|廢物重生的社區藝術】 大角咀,這片曾以五金製造業聞名的土地,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工藝的氣息。從洪聖廟到新潮咖啡店,新舊交織的街區風景訴說著社區的蛻變。「轉角:《大角咀好釉》」展覽將咖啡渣、衣紙灰、金屬碎片等社區廢料,轉化為獨特的本土釉藥,創作出富有故事的陶瓷作品。展覽重點包括以多種釉藥製作的小型座椅,以及三件象徵工藝、信仰與轉化的雕塑作品,呈現社區獨有的文化特色。 日期:即日 至8月8日 時間:10:00-21:00 地點:奧海城2期露天廣場《城市生活所》   【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 敦煌研究所與香港大學及少雪齋合辦展覽,在港大圖書館呈現敦煌洞窟的絕美藝術。最矚目的是1:1還原的莫高窟第45窟,佔地25平方米,高近5米,完整呈現唐代壁畫及七具彩塑造像! 最矚目的是1:1還原的莫高窟第45窟,佔地25平方米,高近5米,完整呈現唐代壁畫及七具彩塑造像。三樓「悠遊淨土」展區更以數位藝術呈現敦煌飛天,並設有10個藻井燈箱,讓觀眾躺臥欣賞。 日期:2025年6月7日至9月7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8:30-21:00;星期六 9:30-17:00 地點:香港大學圖書館1至3樓 費用:免費 休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天方奇毯展:伊斯蘭藝術的絕代風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次呈獻伊斯蘭世界的藝術瑰寶!展覽薈萃90件珍貴文物,當中15幅古代地毯更是稀世珍品:薩法維王朝450年前贈予威尼斯總督的「打獵」圖地毯,海得拉巴皇室16米長的凱沃基安地毯,每一件都訴說著精湛工藝與文明交織的動人故事。 展覽特別以數碼技術重現大馬士革廳的精緻奢華,讓觀眾親歷鄂圖曼時期的高雅生活。現場設有AR飛氈拍照、「魔毯大冒險」親子路線等互動體驗,邀您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藝術之旅。 展期:2025年6月18日至10月6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更多資訊請到 @hongkongpalacemuseum    #藝術節 【動漫藝術節2025|20週年誌慶】 香港動漫基地喜迎20週年!「動漫藝術節2025」將以超過60位本地漫畫及插畫家作品、韓國大師金政基個展等精彩內容,全方位展現漫畫藝術的獨特魅力。活動更設有快閃藝術商店、限定週邊商品、工作坊等互動環節,與大家一同慶祝這個重要里程碑! 精選展覽及活動詳情: 藝博會|7月22日至8月31日 地點:賽馬會展廊(地下至四樓)、張靜蘭實驗畫廊(三樓) 金政基個展|8月14日至31日 地點:包氏畫廊(四樓至五樓) 快閃藝術商店|8月13日至31日 地點:大堂(地下至四樓) 更多詳細活動資訊請留意 @hongkongartscentre   #電影節 【M+戲院夏季節目】 從《駭客任務》到《殺神》,他不只是演員,更是流行文化符號——M+戲院今夏帶你重溫奇洛李維斯的經典時刻!「台階夜幕」系列精選《22世紀殺人網絡》、《終極豪情》等代表作,向這位集帥氣、魅力與叛逆於一身的巨星致敬。特別放映《非常任務》黑白版,以全新視角重溫這部經典之作。 另外,第三屆東盟電影節也為觀眾帶來驚喜:印尼導演加林努高豪新作《輪迴》將以電影音樂會形式呈現,現場配樂營造獨特視聽體驗。另有泰國新銳導演邦本薩姆維查作品展及五部聚焦女性視角的東南亞短片。 票務資訊請到 mplus.org.hk/tc/cinema/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ACOOPick   M+   盧巧音   ...

說起Saxophone,你會聯想到甚麼?纸醉金迷的City Pop?無數90後的Saxophone啟蒙Kenny G?還是近年大熱的動畫電影《藍色巨星》? 雖然大家對Saxophone的認知更多來自爵士樂,但音色多變的Saxophone其實亦在古典音樂的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就如來自波蘭、備受國際樂壇讚譽的Saxophone「男團」The WHOOP Group,自2016年成軍以來一直打破音樂界限,以創新手法演繹古典以至現代的改編作品,憑着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演奏風靡無數樂迷,甚至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得主Jan AP Kaczmarek讚譽「出色得驚人」!The WHOOP Group下周將首度訪港,並帶來兩場跨越古典與爵士的精彩演出,邀請大家一起投入到Saxophone自由奔放的節奏! |拉赫曼尼諾夫 ‧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在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帶領下,The WHOOP Group將與香港小交響樂團攜手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深受喜愛的作品原為鋼琴獨奏及樂團而寫,當中第18變奏更為經典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所引用。是次世界首演版本,就特別由香港小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本地多元音樂才女盧宜均(Anna)為Saxophone四重奏及樂團度身改編,賦予這首歷久彌新的經典嶄新生命。 日期:7月12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500、$340、$200 |HKS獨奏會系列:周日藍調 ‧ 薩克斯管無限瘋 一向打破常規的The WHOOP Group,將於這場獨奏會中帶領展觀眾開一場跨越三個世紀的音樂之旅,精心策劃的曲目如萬花筒般絢麗多彩:從莫扎特《費加洛的婚禮》序曲揭開華麗序幕,到韋華第《四季》中「冬」與「夏」(選段)的激情對比;從Holst莊嚴格調的聖保祿組曲,到Guillermo Lago《城市剪影》中薩拉熱窩與阿迪斯阿貝巴的異國風情。四子還會演奏多首富格調的爵士作品,並以蓋希文《藍色狂想曲》的璀璨樂章為音樂會作結,完美展現Saxophone跨越音樂界限的獨有魅力。 日期:7月13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450、$320、$180 門票現已於城市售票網及撲飛發售。 |演前活動:The WHOOP Group Fan Meeting Hong Kong (7月9日) 音樂會前夕,The WHOOP Group特別為香港樂迷準備了見面會*!大家除了可近距離與他們交流、合照外,更可率先欣賞到The WHOOP Group現場演奏,並有機會贏取粉絲專屬限量紀念品! *見面會僅限已購買音樂會門票的人士參與,想見到他們就不要錯過,立即購票! 日期:7月9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7時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20樓2003-08室) 門票:預先登記,免費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登記網址:https://tinyurl.com/theWHOOPgroup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近期有連鎖文具店結束多間分店,店家更曾指「如果冇Chiikawa,我哋每間舖都應該靜過太空。」讓人不禁反思,在網購盛行的年代,文具店還有存在之必要嗎? 隨着 #彩虹邨 重建方案正式啟動,邨內的 #彩虹禮品文具玩具 亦宣布將在6月底結束營業,來到與公眾告別的一刻。彩虹禮品文具玩具是現時市面上難得一見的平民文具店。從門口一看,彷彿被這條時光隧道帶你重回孩提時代——入口掛起了琳琅滿目的皮球、水泡、玩具⋯⋯店外又放置了數部遊戲機,只需一兩元的價錢,便可享受由夾公仔機、彈乒乓球機帶給你的刺激感。雖然獎品雖然都只是一些不值錢的無聊小玩意,但已足夠讓小學生樂上一個下午。 店內整齊地擺設了各式文具、體育用品、玩具等,還有從前我們會寫上「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的卡通紀念冊、背後印上「九因歌」的練習簿、學習毛筆字的習字簿,甚至二手GameBoy遊戲機帶、NDS等,這裏一應俱全。員工透露,店內三分一貨賣文具、三分一賣玩具、三分一賣家品。而他們老闆堅持入日本文具,「例如這個,成本12元一盒;淘寶不是這個牌子的,兩三元一盒。學生不知道分別的,父母可能(上網)一買就可以用半年,便少了來買文具。不過日本筆好順,你腦想着某樣東西,它便會帶着你去,這就是日本筆的好處。」 現在的大家,還需要文具店嗎?翻查社交媒體,早在2021年,老闆黃生黃太已經在社交平台上發文邀請有心人頂讓文具店。員工向我們分享,其實店舖生意尚可,只是老闆年紀大,想趁機會退休享清福。「小朋友來到這裏,仍然會因為玩具而感到興奮,但我們有部分顧客特意來,他們也是經歷過小朋友的階段,20歲30歲40歲,他們都會買很多舊玩具,例如合金車等。」當日所見,仍是不少學生下課後到文具店溜達,也有老人家前來影印。員工解釋:「公屋住戶每年要交好多文件,我們除了影印,也會幫忙處理文件。」 不過,一切始終敵不過時代的洪流。任職教師的街坊羅小姐對彩虹文具的結業感到可惜:「其實文具店,背後都是小孩的潮流文化支持。但現在的小孩,已經沒有了一些東西凝聚他們。最後可能是夾公仔吧,但一切都確實是變了。」羅小姐又說,現在以她觀察,學生們已經不再互相交換紀念冊寫了。 或許小孩已不需要超合金和GameBoy,也可以直接用交換手提或IG保持聯絡。不過,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總能在這個地方圓滿自己某部分的童年。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Owen @wai.ho.9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Chanel創辦人Coco Chanel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創業歷程,更是對世界的一場革命。她設計的服裝,將女性從難以行動的束腰蓬裙中解放出來,以簡約優雅的風格,奠定當代女裝的基礎,令她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100人之一。她憑著「我不打造時尚,我就是時尚」的態度,在時裝界掀起革命,傳奇人生為人津津樂道。 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法國時裝品牌在時尚界仍佔重要席位,Coco設計的小黑裙、N°5 香水、2.55手袋等,均是至今仍大受歡迎的經典之作,其中標誌性的N°5香水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仍然是世界最暢銷的香水之一。她說過:「想要無可取代,就必須與眾不同。」敢於不隨波逐流,才能在時代洪流中站穩腳步。 Coco原名Gabrielle Chanel,Coco是她的小名。她母親早逝,12歲父親就將她和妹妹送到孤兒院,由修女撫養長大。她在孤兒院學習縫紉,18歲後白天做裁縫,晚上賣唱,期間認識了許多政商名流,接觸到上流社會的潮流,亦開拓了眼界。當時情人Boy Capel賞識她的才華,資助她在1910年開了第一家帽子店。她簡約優雅的設計,在主流浮誇繁複的帽子中別樹一幟,受到不少貴婦的喜愛。帽子店的成功,為她提供了資金和名氣,於是她開始將業務擴展到服裝設計。 她一生有過不少戀人,他們的衣櫃成了她的創作靈感。Coco設計了不少革命性的服裝,經常將男裝元素融入女裝之中。20世紀初,女性大多數時候都不能穿褲裝,連騎馬也要穿裙。Coco愛上騎馬後,以西裝褲為基礎,設計了適合女性的騎馬褲,在當時來說是頗為大膽創新的設計。她不少簡約設計的服裝,因為與傳統的繁複華麗風格大相徑庭,初期並未被廣泛接受,甚至遭到嘲笑,被認為缺乏女性柔美。後來一戰爆發,更多女性進入職場,簡約輕便的設計令女性更方便活動,令她的設計大受歡迎。「最勇敢的行為是獨立思考,並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打破傳統需要勇氣,但如果只是盲從主流,就不會有所創新。 「美麗從你決定成為自己的那一刻開始。」Coco Chanel顛覆傳統的時裝革命,不只令女性不再受服裝束縛,亦鼓勵了我們不必受所謂主流束縛,敢於跟從自己的想法,以時尚的態度活得美麗。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Kayan @yipyn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Minute   Chanel   Coco Chanel   ...

穿梭在香港大街小巷,每個社區都隱藏獨特的故事。在中環,日與夜交織出國際金融中心的璀璨;在大坑,火龍舞動的香灰化作永恆印記;在黃大仙,獅子山的精神守護著幾代香港人的夢想;在九龍城,飛機、霓虹與唐樓譜寫著「亂中有序」的城市交響;在筲箕灣,一碗街坊熟悉的魚蛋粉,喚醒了共同的味覺回憶

ACOOHKCorner   匯豐   壁畫   ...

當你再也不能監視仰慕之人的last seen、再也不能在story上給他/她一個心心、不能打卡報備、不能在演唱會亮起手機燈海、不能在來不及的時候打一通電話道別⋯⋯當這世界的手機都沒電了,我們會否更懂得把握當下去愛? 這個也是楊詩敏(蝦頭, @yeunghatou ) 所詰問的。繼《難道停經才去愛》,今年她將為大家延續「獨腳絲打噏」,獻上《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這個年代的愛情故事快得讓我們捉不住,唯有「手機冇電」的靜默中,我們方可重新連結自己。 採訪:Heidi @heidi.is.strong、Hoiyan @seamouse_hoiyan 攝影:Eddie @eddielok814 設計:Kayan @yipyn    |難道⋯⋯你才會⋯⋯? 「我是一個很喜歡自省的人,但有時也太自省,對自己有很多judgement。」這樣的性格讓蝦頭往往陷於裹足不前的境地。蝦頭與這次的監製蘇子晴(Gabby)在上法國戲劇大師Philippe Gaulier的課堂認識。這次收到Gabby的合作邀請,「我想挑戰一下這個階段的自己,如果有一個獨腳戲的機會,我希望探索甚麼呢?」 這次蝦頭再次挑戰獨腳戲 X stand-up comedy的形式,一人分飾多角,呈現現今時代的戀愛。被問到為何再以「難道⋯⋯才去愛」作為劇名,她解釋:「大家都不到真的失去了的地步,才明白珍惜的重要。所以我想沿用這個『難道你要等到這樣,你才這樣嗎?』去作提問。」蝦頭說,自己都是「未被逼到牆角都不肯面對」的人,所以這次也是一場對自己的提醒。 |失去手機,你還剩下甚麼? 蝦頭的初戀,未有WhatsApp、IG、甚至未有SMS,她朗聲大笑:「我的初戀還是固網電話的年代,你們那時還是卵子嗎?哈哈哈!」 中學時期的蝦頭很喜歡「傳紙仔」,又喜歡煲電話粥:「那時的溝通,是讓我們很珍惜的。放學我等你電話,或你等我電話。我記得有一單嘢叫『分機』。如果屋企有另一個電話,對方就可以偷聽你所有對話。你講得耐,家人又會鬧。所以那時候難度很高才能跟對方連結。」 而到了現在,社交媒體的快速、方便讓人上癮。在網絡世界彷彿做甚麼都可以,再遠的人都伸手可及。蝦頭也曾經成為電子上癮的人,「手機沒電好大件事,就是整天都很panic,即是,它好像比自己還重要。當所有事情都是在網上見,而那個世界是快到,我自己生活的節奏也追不到,那我要繼續追嗎?但我又做這行,其實也要追。但不是呀,我又真的不想,那怎麼辦?我經歷過很多這些過程。」 近期開始學習禪修的蝦頭,便曾試過在內觀期間收起手機數天,「斷了一個世界,再全程投入另一個世界」。「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不知不覺便成為了你的習慣,又不自知的話,便有點恐怖。」 |愛別人前先愛自己 講到底,一個人要具備甚麼條件才算懂得去愛?蝦頭的答案是:「我想是懂得好好與自己相處,當自己是最好的朋友。畢竟在你斷氣的時候,肯定在你身旁的就只有你自己。」 有段時間蝦頭會形容自己是「戀愛腦」,「小時候討好式人格,會做『你』喜歡的事情。例如可能以前有個拍拖對象好喜歡砌模型,我就會無緣無故去了砌模型,但我根本不喜歡。然後分手後,只剩下我自己,為甚麼會突然有種感覺——我是誰?為何好像很不掌握自己?」 而最終,「難道⋯⋯才去愛」的「愛」,並不單單指愛情,「這次會著重一個角色,他怎樣去走成長的路。在一個這麼資訊爆棚、AI科技、一個好像永遠都無底的世界⋯⋯他怎樣由迷失到否定自己,或者不停向外尋,到你願意去明白或者覺察到真正的連結,是從自己開始。」學戲之人常講「Give and Take」,在蝦頭眼中,「Take」也是「Give」的一種,「你要給一個空間,容許自己理解和連結。」 「你分了這麼多時間給手機,可否也分少許給自己?」 Hair:Kenith_w_classy Clothes Credits:BERTH @ berth_hk   場地:@untilcoffee —————————————————————— In ACOO, you can see #ACOOPerson.

ACOOPERSON   楊詩敏   獨腳戲   ...

人們常說,麥兜其實是給大人看的動畫,小時候看會笑,長大後愈看愈感受到那種對於人生那淡淡的哀愁。「從前有個小朋友,有一日,他變了個佬。」麥太說的故事,長大後發現原來是真的,時光就在彈指間逝去。1995年出生的麥兜,今天30歲了,不知道還是否那樣單純善良愛發夢?做到社會棟樑嗎?跟麥兜差不多大的我們,又過得好嗎? 麥兜最初是連載漫畫,2000年初開始拍成一系列電影,大受歡迎,是8、90後一整代人的童年回憶。小時候愛哼電影中那些充滿童趣的歌,亦對那些無厘頭的對白相當著迷,餐廳落單、看醫生等惹笑情節,堪稱經典。主角麥兜由麥太獨力養大,天生單純,資質平平,不算叻仔,不算靚仔,也不幸運,最愛發白日夢,幻想多多:想去馬爾代夫旅遊,結果只去了山頂;想學李麗珊拿奧運金牌,結果拜師學了連比賽都沒有的項目搶包山。單純樂觀的麥兜,沒有甚麼夢發得成,在無數的嘗試與跌碰之間,度過了他的童年。 長大後的大個佬麥兜發現,原來成長就是經歷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幻想與希望,就如同期待已久的火雞,它的滋味,在未吃與第一口之間,已經是最高峰,之後不過都係食開就食埋落去咁解。我們又何嘗不曾是那個懵吓懵吓的小朋友,經歷過無數次希望幻滅後,發現人生不是童話,「原來有啲嘢,冇,就真係冇;唔得,就真係唔得。」好笑的情節,放在現實原來很殘酷:「原來蠢,並唔好笑,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唔係咁好笑⋯⋯我忽然喺度諗,大個咗要面對呢個硬崩崩,未必到你發夢,又未必咁好笑嘅世界嘅時候,我會係點呢?」 人生不能避免的,除了失望,還有遺憾。人都是懵吓懵吓就長大了,在《麥兜菠蘿油王子》中,流落民間的王子,也曾有過理想,有過希望,以為搭上了船就能回家。希望幻滅後,懵懵吓就人到中年,後悔:「上天賜畀我一個花園,我搞到佢一片荒蕪」。人生就是即使唔願變成咁,不過就會總係咁。難怪校長從小就教小朋友:「算吧啦,唔好搞咁多嘢啦,唔算都要算喇。」 不過面對硬崩崩、未必咁好笑的世界,也不等如毫無收獲。正如麥兜去不成馬爾代夫,但麥太創造的山頂「馬爾代夫」之旅,對麥兜來說更難忘。人生不必太多目的與追求,珍惜眼前的幸福就夠;你也不必做社會棟樑,正如麥太對麥兜說:「你叻仔就最好啦,但如果真係唔叻,我哋兩仔乸,食多嚿雞!」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戰火、天災、疫病,這些災難持續在世界各地上演。2024年,全球經歷了120 場武裝衝突,無數家庭被摧毀,導致大規模流離失所和各種醫療人道危機;與此同時,全球各地的自然災害愈趨頻繁,地震、洪水、颶風等不僅造成即時傷亡,更令大量民眾流離失所,基建與樓房損毀或倒塌;各種疫症和傳染病仍肆虐多地,霍亂、麻疹,以及伊波拉等出血熱疫情反復出現。多年來,無國界醫生秉持著救援宗旨,即使面對戰、災、病等眾多挑戰下,仍致力為活在危困地區的人們提供各種醫療人道援助。 為讓更多人認識這些不為人知的救援故事,今年無國界醫生日以「救無休止」為主題,透過互動展覽、前線救援人員分享及音樂演出,帶領大家了解更多前線的救援工作,見證他們如何在嚴峻環境下堅持拯救生命。 |前線救援分享 展覽首兩天特別邀請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人員,分享他們在戰區、災區及疫區的第一手救援經歷,讓觀眾了解他們如何在嚴峻環境下展開救援工作。 |本地音樂人演出 九位本地音樂人和音樂團體以歌聲傳揚人道救援精神,包括Little By Little Kids、胡學軒 Alfred、Asana @Cozy Syndrome、陳可瑩 Chan Charlie、鍾浩麟 Henry、㛓僑 Kamie、何潔瀅 Kyra、小神經 Little Nerve及羅樂 LoLok,喚起大眾關注全球醫療人道危機。 |限定紀念品 參加者可以即場製作獨一無二的客製紀念品。只需預先網上登記,便可換領展覽限定迷你CD鎖匙扣*,參觀者可即場拍照設計專屬CD封面,配備NFC功能緊貼救援故事,以音樂元素回應展覽主題——「救援無休 音樂無界」。 *只於7月5日至6日期間換領,且每位只可以於現場換領一份紀念品,以電話號碼作準,數量有限,換完即止。 救援分享及音樂演出日期:7月5日至6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地點:大圍圍方二樓中庭 |多元互動體驗 展覽特別設計了多個互動區域:旋轉式展板讓參觀者以生動方式了解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問答投票區收集大家對人道救援的想法;巨型鏡面打卡位則透過特別設計,在拍照之餘引導參觀者反思救援工作的意義。 展覽日期:7月5日至11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大圍圍方二樓中庭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ACOOPick   展覽   救無休止   ...

一幅珠寶設計圖,不僅是工匠的指南,更是一件藝術品的靈魂。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首度攜手,呈獻「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 (1770 – 1970) 」展覽,帶來逾百幅18至20世紀的原創珠寶設計圖稿,以及13件精緻珠寶作品,均首次在香港展出,部分展品更是首次在全球亮相。 |展覽指南1:繪圖的技術步驟 想像一張白紙如何蛻變成璀璨的珠寶?設計師運用素描本、白紙或彩色紙,以及描圖紙等基本工具,透過不同媒介描繪作品。珠寶圖稿在創作中化身魔法師的魔杖,從最初的鉛筆素描捕捉靈感,到精準的比例繪製勾勒形態,再以水粉為作品賦予生命與色彩。每一筆,都是藝術與工藝的完美交融。這些珍貴的創作手稿均是珠寶誕生的關鍵,更是工匠的重要指南,它們承載了重要的技術知識和藝術價值,卻較少被展出,因而未被大眾廣泛認識。 |展覽指南2:製圖員 想像一位珠寶設計師,他的筆觸不只繪製珠寶,更能將夢境化為現實。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正是這樣的奇才,他筆下的蜻蜓彷彿隨時振翅高飛,孔雀尾羽栩栩如生,每一幅設計圖都是藝術與工藝的完美交融。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拉利克以這些充滿詩意的作品震驚全場,為他贏得「畫家珠寶匠」的美譽。拉利克獨特的創作方式,將珠寶設計圖從純粹的技術指南,提升至獨立藝術品的層次。從最初的素描到最終的水粉畫,每一筆都在訴說着一個關於美的故事。 |展覽指南3:平面藝術 在珠寶工藝的發展中,設計圖的角色正經歷着迷人的蛻變。它們被細心編號、收錄於產品目錄中,甚至暗藏價格密碼,成為珠寶商的重要銷售工具。更奇妙的是,這些圖紙在工坊和設計室中,化身為源源不絕的靈感寶庫,縱使經過數個世紀,依然啟發着後來的珠寶匠人。十九世紀世界博覽會的出現,更為這些平面藝術提供了嶄新舞台,在這裏,它們不僅展現國際級的專業技藝,更牽起了藝術與產業的緊密連結。當珠寶設計師逐漸突破傳統製作的界限,拋開技術框架,他們的創意圖稿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想像力的獨立藝術品。 |展覽指南4:檔案與承傳 翻開一頁頁泛黃的檔案,彷彿打開了時光寶盒。過去四十年間,珠寶業經歷了關鍵的轉變,從家族企業蛻變為璀璨的國際品牌。在這個過程中,Chaumet、卡地亞、寶詩龍、JAR、Fred和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等世家紛紛開始着手整理歷史檔案,細心收藏每一份拍賣目錄、每一幅設計手稿、每一張相片、每一則廣告,以至書信往來。這些塵封已久的珍貴文獻,不僅記錄了品牌的發展足跡,更為當代的珠寶工藝研究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泉源。至今,這股整理歷史的風潮持續影響着跨國的世家,共同推動珠寶工藝的傳承,尤其是繪畫領域的保護工作。 展覽特設由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策劃的現場對談,由專家深入探討珠寶設計的各個層面: 除此之外,展覽亦設有多項互動活動,包括創意填色活動、線上互動遊戲等。為推廣藝術共融,更與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 (BVI)合作,提供無障礙導覽服務。 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 (1770 – 1970) 日期:即日至10月5日 時間:逢星期二至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星期一、公眾及大學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門票:免費入場 同場加映:L'ÉCOLE亞太區分校展出梵克雅寶標誌性的Zip項鍊及其設計歷程,深入探討其設計過程、檔案紀錄及珠寶技術,見證這件經典作品背後的創新精神。 了解更多︰https://bit.ly/4024wCY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遊清單,可能是看極光自然之美、到亞馬遜雨林來一場生態探險,或是去龐貝古城穿越時空認識過去,每一片土地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魅力,靜待人們去了解。然而,對於國際攝影師程詩詠(Brian Ching)來說,他的鏡頭早已收藏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美景,但巴西狂歡節一直是他心中的夢想:「因為小時候追看《足球小將》,深深被來自巴西的盧比杜叔叔吸引!那時已經覺得巴西勁有型,再加上經常在不同攝影作品見到巴西嘉年華的畫面——不知為何,一直覺得這個地方遙不可及。」這次,他終於夢想成真,還用快門把整個嘉年華帶回來香港,與大家一起狂歡! |一起森巴舞 巴西狂歡節(Carnaval do Brasil)自16世紀起便打破階級與種族界限,成為全民共慶的盛事。1934年被提升為國家級盛事後,狂歡節已成為巴西文化靈魂的體現——五光十色的服裝、熱情洋溢的舞蹈、不絕於耳的森巴節拍,在里約熱內盧到薩爾瓦多的街頭巷尾處處可見。 Brian回想起站在狂歡節第一排,以近距離捕捉巴西最「High」的一面,那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真的『大癲』!人生可以有幾多奇幻的事?」 |熱鬧背後的貧民窟 熱鬧快樂背後,Brian還深入了當地的貧民窟,探訪了森巴社區的精神核心。在他眼中,森巴舞學校的意義從不局限於此,而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心臟:「令整條街、整個山頭的居民連繫在一起的地方。」除此之外,Brian更形容學校是年輕人的避風港,讓他們找到不一樣的道路,學到如何以正面態度面對人生、重新生活:「森巴不止是一種表演,而是一種文化、一種信念、一種可以改變命運的力量。」 |香港巴西狂歡節 – 攝影鏡頭下的巴西之路 一生一場巴西狂歡節,如果你也想感受森巴的精神,就不能錯過Brian的「香港巴西狂歡節——攝影鏡頭下的巴西之路」展覽。此外,一樣喜歡攝影的你,可以參加由Extravaganza於6月20日至30日在社交媒體舉辦的攝影比賽,便有機會贏取雙人來回機票、住宿及2026年里約狂歡節入場券! 一起在「巴西之路」上搖擺,感受那份熱情又澎湃的森巴夢想。 攝影:程詩詠(Brian Ching) -------------------- #ACOO角落:衝出香港,鏡頭攝下世界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Corner.

ACOO角落   巴西   巴西狂歡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