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OPICK】《讀劇再構造》:三場回應時代的思想實驗
如果愛情是一趟駛向未知的列車,人類歷史是一則黑猩猩寫的暗黑童話,而道德是一場你我被逼參與的思辨? 再構造劇場的藝術總監、首位華人榮獲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的甄拔濤,聯同兩位新晉劇場創作者徐梓晴與毛曉珊,一同遠赴德國參與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柏林戲劇節」,並汲取靈感。三人最後均選定一本書為起點: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以及《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哈佛名醫教你如何看人、怎樣自保!》,築起三部原創讀劇作品。 是次製作更邀得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朱啟軒執導,劇目以輪換形式上演,每場均呈現兩種不同風景,帶你潛入人性最深邃之地。 1.《九個分手場景》 編導:甄拔濤 「下一站,冷靜期 。請先讓不合適的對象下車。」 這是一趟駛向愛情終站的列車,途經邂逅、熱戀與隔閡。編導甄拔濤以細膩筆觸,勾勒由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九種感情生態,在都市的聲景中,書寫一部關於分手與記憶的廿一世紀《戀人絮語》。 2.《當黑猩猩開始講故事》 編劇:徐梓晴|導演:朱啟軒 「一個牢籠,四隻猩猩,日復一日地進行講故事訓練。」 憑藉想像力,人類編織出共同的故事,發展成今日的社會。當猩猩掌握這種能力,變得比人類更像人類,『從此以後』的結局,將由誰來書寫? 此劇藉四隻猩猩的進化實驗,反思「金錢」、「宗教」等概念的虛構本質。當牠們變得比人類更像人類,一場物種間的殘殺即將上演。 3.《布iography》 策劃:毛曉珊|導演:劉嘉盈 編作演出:陳家恩、劉嘉盈、梁健聰、毛曉珊、黃灝鈿、葉澍欣 (你將被逼加入) 一場贏咗99.9%當地人認證的腦洞盛宴─ 改編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經典《卡拉爾寡婦的槍》,深入西班牙內戰亂局。漁婦堅守和平主義,欲護子免於戰火,卻因一事親執武器。 菩提葉、麵粉、風沙─勾勒戰爭殞地儀式, 叩問自由意志何去何從? 一場關於個人與集體,以及拷問人性的激烈辯論。即使只在日常小事中,誰還能置身事外? 演出資訊 📅 日期及場次: 10月10日 (五) 20:00:《九個分手場景》及《當黑猩猩開始講故事》|嘉賓:李康廷(四哥)@好青年荼毒室 @corrupttheyouth 10月11日 (六) 20:00:《布iography》及《九個分手場景》|嘉賓:Middle @ mid810 10月12日 (日) 15:00:《當黑猩猩開始講故事》及《布iography》|嘉賓:Kingston盧宜敬 📍地點:東九文化中心T2劇場 💰票價:正價 $170 (設學生及書店優惠) * 每場演出後均設嘉賓對談,深入揭開文本背後的「再構造」哲學。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是枝裕和御用演員】最型嫲嫲樹木希林 率性豁達面對愛情與生死 「我想要的不是快樂,而是覺得有趣」
如果有看過是枝裕和的電影,必然會記得他的御用嫲嫲樹木希林。戲中她以慈愛但有點毒舌的形象,將嫲嫲和母親的角色演得維肖維妙。是枝裕和曾說,如果要總結樹木希林的魅力,那就是「有趣」。有點叛逆的她,個性瀟灑豁達,一生只追求過得有趣,「我想要的不是快樂,而是覺得有趣。人生在世,若不覺得有趣,就很難走下去。」 樹木希林就是個有趣的女子。她本來的藝名是「悠木千帆」,憑幽默的形象及精湛演技已積累一定名氣,卻在出道逾十年後,於一次綜藝節目的拍賣環節中,因為沒有甚麼可以拿出來拍賣,乾脆將自己的藝名賣掉,然後翻字典從50音中挑了一組,改名為「樹木希林(KiKi KiRin)」,完全體現了她隨心所欲的瀟灑性格。 她一生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雖然穩定,卻平淡得她受不了;再婚對象是搖滾歌手內田裕也,只短短交往五個月便閃婚,婚禮上更前衛地穿上牛仔套裝當婚紗,愛得轟轟烈烈。不過,她婚後遭到丈夫家暴,僅僅一起生活約一年半,就分居各自生活。儘管如此,樹木希林仍深愛對方,堅拒離婚,雙方分居後仍保持聯絡,見面時還能聊個不停。說她戀愛腦嗎?但她也只是愛得坦蕩蕩,「如果有來世,我會時刻警惕自己,不能再與這個人相見。因為要是再相遇,我仍然會愛上他,再次度過狼狽的一生。」 面對生老病死,她一樣坦然面對。對於老去的容顏,她幽默地說:「這皺紋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不顯示出來太可惜。」晚年她病痛纏身,2003年她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失明,翌年再患上癌症,但她以淡然的態度面對,毫不忌諱死亡,曾在廣告中以「至少要以喜歡的方式死去」為主題,拍下模仿名畫《Ophelia》的照片。病痛無阻她對戲劇的熱愛,她所參演的是枝裕和電影,包括《橫山家之味》、《小偷家族》等,都是在她離世前十年拍的。她說,生病令她醒悟了很多事情,更豁達地說:「若沒有醒悟,豈不是太浪費了?既然碰到了這種事,卻只是怨天尤人『怎麼會這樣』,那可就虧大了。」 有次被問到給年輕人的建議,樹木希林回答:「請不要問我這麼難的問題。如果我是年輕人,老人家說的話我通常是不會聽的。」對於一生率性灑脫的她,這個答案非常切合她的性格。在她的眼裏,人生最重要是自己覺得有趣,對於一切的事物,她都沒有甚麼非如此不可的鐵律,更曾自嘲:「就拿我的長相來說好了,就是出了甚麼錯才會長成這樣。不過,我就是活用這種不完美,一路走過來的。」今年是樹木希林逝世7周年,她的一生也許並不完美,但肆意地活過,已無須遺憾。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my little airport的頹喪真實 唱出年輕一代的無力與愁緒
被視為文青icon的獨立樂隊my little airport出道超過20年,仍然受年輕樂迷的追捧。他們呢喃般的輕柔唱法,偶爾配上詩歌朗誦或獨白,古怪無厘頭的歌名,貼地坦率但充滿詩意的歌詞,建構成他們獨有的風格,多年來在本地的獨立音樂圈佔一重要席位,連梁朝偉也被他們的音樂迷倒。my little airport之所以受年輕人喜愛,是因為他們音樂裡輕描淡寫地訴說的那些唏噓與愁緒,與經歷青春陣痛的我們產生了共鳴。 my little airport 由阿P與Selene(舊名Nicole)於2003年組成,二人在大學相識,曾在睡房錄製了50張demo CD,以$18向同學兜售,歌曲圍繞身邊朋友的故事,翌年加入唱片公司正式出碟。他們的歌曲大多以個人小故事角度出發,主題圍繞日常瑣事、感情迷惘,以至社會議題。早期作品如《邊一個發明了返工》等已令他們在獨立圈小有名氣,及後於2015年憑《美麗新香港》獲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更為人熟知。 主力創作的阿P曾說,創作並不是想用音樂表達甚麼,純粹是像寫日記般,用來宣洩情緒。阿P受尹光描寫生活態度的風格形響,喜用小人物的真實生活為題材,認為他們很多時對生活都有種無力感,能夠展現黑色幽默。就像《西西弗斯之歌》講述馬會電話投注中心兼職員工,透過作弄急躁的客人,在乏味的工作中獲得快感,猶如西西弗斯以享受推石頭來對抗懲罰一樣。my little airport像是個有趣的朋友,會跟你分享朋友的故事,充滿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但有時又蘊含哲理。 my little airport由大學時期開始創作,歌曲紀錄著他們的成長,由初入社會的迷惘憤世、社會氣氛下的困惑壓抑,再經歷感情的甜蜜、無疾而終的遺憾,到回望舊時光的惆悵,都與我們的成長軌跡或多或少重疊。歌曲裡的故事都藏著真實私密的情感,帶來的觸動更深。像是一句「我會在IG看你一生的轉變」,貼地的形容,道出無盡唏噓。 他們由廿幾唱到四十幾,曲風多變了很多,歌曲主題亦隨著年齡增長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他們的作品仍然非常貼近年輕一代的情感,敏銳細膩地捕捉了時下年輕人的精神面貌。能夠做到這樣,可能只是因為真誠。在輕快的旋律中,mla以玩世不恭的態度,訴說著青春愁緒。我們在這些歌裡,感受到有人能夠明瞭這些頹喪的情感,找到情緒出口。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PO @p12_o2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角落】 走進香港三大鬼屋之一高街精神病院:歷史與靈異交錯的禁地
農曆七月,就該應節一下!這星期的「香港角落」會去港島的高街舊精神病院,即現今的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這座逾百年歷史的建築有着數不完的靈異故事,更是香港三大鬼屋之一。所有鬼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我們先閱讀這裏的歷史,從建築聽聽祂們曾經歷過的事情,交一些來自異世界的朋友。 |從護士宿舍到精神病院 在1892年,在高街2號落成了一座三層高的巴洛克式建築,其外牆是以看似大小隨性切割的粗琢本地花崗石塊砌成,每層的外圍也有多扇石拱門,裏頭則有一條拱形遊廊圍着內部建築,遠眺已覺古典優雅。這是香港第一家非軍用公立醫院(國家醫院)的宿舍,共有10間臥室、5間起居室、1間辦公室和1間用膳間,另設有工人房、浴室和洗手間,供副院長、政府化驗師、藥劑師和歐籍護士住宿。當年,醫院特別選址於此處,皆因位置環境清幽,相信對醫務人員的健康有着良好的影響。1908年,宿舍曾擴建兩層。 直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香港的華籍精神病人無法再送往廣州治療,所有病人只能擠在高街護士宿舍附近的精神病院。故此,在1939年精神病院在附屬於國家醫院的形式下,合併成為域多利精神病院,而高街護士宿舍則變成女精神病房。 |日佔時期成拷問刑場 日軍攻入香港後,大多數本地的醫院和學校也被軍隊徵用,而且在戰爭的緊急時期,精神疾病也不被重視,認為是在戰時較為次要的醫療需要,故高街精神病院也一度停運並空置。 戰爭過後,亦有都市傳說和民間口述故事指出,日軍曾徵用建築作憲兵審訊及工作的「憲兵部」,而地牢位置則是囚禁、拷問位置,不少人被刑求至死和被處決,但死亡人數不明。此外,也有傳聞指刑求死者會在今佐治五世公園位置就地掩埋,成為亂葬崗。 是次拍攝過程,筆者一行人曾走到地牢位置,該位置目前已空無一物。離開後,攝影記者才透露,在地牢拍攝時相機自動對焦的綠色框框曾暴走。至於真是祂們現身,或是電子器材故障,便不得而知了。 |戰後引入新式療法 二戰後,這裏成為主治女性病患的精神病院,更增設床位至200張,成為全港最大的女子精神病院之一。那時候,醫院也引入了新式的精神病治療方法,包括針對治療思覺失調病人的胰島素昏迷療法,即反覆透過注射高劑量胰島素,讓病人陷入低血糖導致的昏迷,再注射葡萄糖使病人清醒;以及經眼球插入鋼針的腦切斷手術,原理為破壞病人大腦額葉和其他腦區的連接,以改變精神分裂、重度憂鬱症和躁鬱症病人的情緒和行為。後來,兩種手術都因療效低高險高,甚至有極大副作用,先後被醫學界棄用。 除了治療外,由於高街精神病院地理位置鄰近香港大學,所以它也主要是港大臨床精神科實習的主要基地。不久之後,青山精神病院落成,高街逐步卸下任務,再次空置多年,終在2001年改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高街因其歷史和建築價值,已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不過,由於安全、結構老化等因素,政府使用外牆主義留下精神病院的最外圍建築。 |精神病與鬼怪傳聞 近100年前的香港,市民對精神健康問題甚為陌生,相關知識在社會亦未普及,因而不少人會把精神病與迷信、民間宗教或鬼怪扣上關係,更有人會求神問卜來當作治療方法。故此,在這樣的濾鏡之下,精神病院便被當成禁忌之地,加上其歷史背景,更是令人敬而遠之。 你會被高街精神病院的古典優雅建築風格吸引到訪,還是被其陰森的過去嚇走?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PO @p12_o2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ACOOPick】9月藝文活動精選:沉浸式藝術、非洲展、唐代文物、音樂劇全攻略
踏入初秋,是時候為生活注入滿滿的藝術養分!從盛唐古蹟、音樂會到節慶活動,我們為你整理了城中藝文活動。立即向下滑動,尋找你的心頭好。 #展覽 【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在沉浸式體驗風靡全球的今天,你可曾想過它的根源?M+博物館最新特別展覽「身臨夢境」,將帶你回到源頭,探索由女性藝術先驅開創的「環境藝術」。 展覽將展出多位來自亞洲、歐美等地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有別於一般觀展,你將親身走進這些經悉心研究、以原作尺寸重建的藝術環境之中,透過穿梭、觸摸、感受光影與聲音,體驗藝術最原始的沉浸感。 日期:2025年9月20日 至 2026年1月18日 時間: 星期二至四、六及日:10:00–18:00 星期五:10:00–22:00 (星期一休館) 地點: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 二樓西展廳 註:此為特別展覽,詳情請留意官方購票資訊。 【召喚無形—中部非洲藝術展】 藝術如何成為通往無形世界的橋樑?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呈獻「召喚:無形世界的視覺之旅」,引領觀眾深入中非豐富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腹地。 展覽將帶領公眾透過多感官媒界,探索被遺忘的中部非洲藝術世界,遊走於近200件來自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中部非洲藝術品之間。這批藝術品的歷史跨度相對較短,不但反映了藝術界對這些瑰寶長久以來的忽視,更展示出殖民主義對非洲文化的影響。每一件展品都是一場與古老靈魂的對話,邀請你沉浸其中。 日期:即日 至 2025年9月28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0:00-19:00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九龍塘達之路) 註:可先到城大網站預約,或現場登記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 在中國歷史的璀璨蒼穹中,何以唐代(618-907年)能輝耀千古?是詩詞歌賦、海納百川,還是萬里通途? 這場展覽將帶你回到那個極為璀璨的唐朝,感受其開放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特色。展覽分為八個單元,從營建宏偉都城、重現長安多彩生活,到聚焦文人風雅與登峰造極的工藝,多角度呈現大唐盛世。展品匯聚內地十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共28間文博機構,與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藏品,共展出298件/套文物,當中更包括29件/套香港出土的重要唐朝文物,力證香港曾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近期展覽更設珍藏版四色印章蓋章點,只需在兩個展廳集齊四個蓋章點,便可獲得有趣明信片一張! 日期:即日 至 12月31日 地點: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及一樓 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10:00-18: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19:00 聖誕前夕:10:00-17:00 #藝術 【SurrealHK《超現實香港:城市新映》】 如果香港的日常風景變得超現實,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為慶祝酒店十周年,香港康得思酒店「藝術之旅」系列特別呈獻,聯乘本地數碼藝術家 Tommy Fung 的創意平台 @SurrealHK,帶來《超現實香港:城市新映》作品分享。 是次活動將展出15幅 SurrealHK 的標誌性作品,將香港繁華的街道、天際線與文化地標,重新演繹為充滿奇思妙想且發人深省的視覺敘事。藝術家透過作品邀請觀眾反思都市生活表象下的深層內涵,從日常熟悉的風景中發掘不平凡的視角。 日期: 即日 至 10月31日 地點: 香港康得思酒店與朗豪坊連接天橋 #音樂 【放空音樂聚 ─ 奏響未來】 暑假結束,需要一個週末好好放空?大館「放空音樂聚」以耳目一新的本地音樂與輕鬆自在的氛圍,陪伴你在悠長假期後的第一個週末,發掘本地新聲音。 由資深音樂製作人龍植池策劃,「奏響未來」將一連三日聚集多位本地新生代音樂人,呈獻 lo-fi、dream pop、post-rock 等多元聲音。活動無須購票,不設圍欄,讓你在開放的空間中享受純粹的音樂,與 R&B 歌手 OJ Reambillo、lo-fi 組合 ROSEMANCES、post-rock 樂隊 Wing It Dawn,以及唱作人 Joya 和 CHANCHARLIE 等音樂人零距離交流。 日期及演出陣容: 9月5日 (17:00 - 18:30): OJ Reambillo 9月6日 (15:00 - 18:30): ROSEMANCES &
【香港角落】香港有座恐龍島?同場加映:史前岩石、荒廢養珠場
看完動漫,便會幻想自己是主角,在腦海迸發出無限的中二劇情。而在香港,有着幾乎完美的地利和歷史因素,人人都可以成為海賊王!在我們的海域上,有一隻像極了「無限手套」的岩石巨手,難道它是寶藏解密的提示……然而,(尚算是)不遠處的赤洲,傳言有不少史前生物化石,其中已被鑑定的化石則是屬於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失落的珍珠養殖場,小小的石屋不知道藏着甚麼秘密。 你是想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嗎?那麼,掛上海賊旗,揚帆出海尋找大秘寶吧! |航海地圖:「無限手套」岩石巨手 史前香港,現在被海水淹沒的大海,以前是一片陸地,並與「中華恐龍之鄉」河源相連,所以有着不同類型的恐龍和生物活動。經歷了數億年的地殼變動,才逐漸長成我們熟悉的模樣。 根據目前所知,香港最古老岩石在船灣淡水湖後的「黃竹角嘴岩層」,主要由砂岩、粉砂岩等沉積岩構成,而「神秘巨手」也在此地,估計至今約有四億年歷史。其實,這隻像是握着拳頭的巨手正名是「鬼手岩」,高約2米,實際高度會受到潮漲潮退影響。此外,鬼手岩背後的岩層有着紅白相間的紋理,常被形容為「五花腩」。「五花腩」們本來是水平沉積,但後來因劇烈的地殼運動推擠,令其變成了垂直90度,某些地方更可看到有明顯的彎曲和皺褶,那則是在地質運動錯動下形成的藝術。 簡單科普一下,沉積岩是地球的主要岩石之一,主要由風化、侵蝕後的岩石碎屑,或是生物遺骸或化學物質,再經堆積和成岩作用形成。 |恐龍島:赤洲 即使身在渺無人煙的大海和島嶺,其實仍然難以想像曾經這裏有巨大的恐龍。在2024年,香港漁護署公佈在東北部的無人荒島赤洲初次發現恐龍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專家初步鑑定,推斷牠是生活在白堊紀時期,性情溫馴和吃草的蜥腳類長頸龍。同時,亦因為這次發現,專家更推斷香港可能還存有更多的化石。 化石以外,赤洲的岩石故事也非常有趣,島上有一部分的岩石是紅色,一部分則是灰色。前者,因為含有豐富的鐵質,所以在形成岩石時經歷了氧化過程,加上當時的氣候環境極度炎熱和乾旱,亦加速了氧化,從而導致赤紅的顏色,也是島嶼名字的來源;而後者,則是由火山灰構成的凝灰岩。 |失落的珍珠養殖場 最後,香港除了是製香、小漁港、貿易港和製造業外,其實還有一段時間盛產珍珠,而「吐露港」也是因而得名。在照片中,可以看見一間石屋,那是從前的珍珠養殖場。時日過去,除了多了人工養殖珍珠外,還因為水質的變化,導致這行業在本地逐漸式微。 |屬於我們的大秘寶 這一趟航行感覺如何?你找到大秘寶了嗎? 可能,真正的大秘寶是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填補了這片土地在更久遠時代的故事;也可能是每一塊岩石的由來和過去的故事,讓我們更懂得自己從何而來。 P.S. 恐龍化石現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庭院「恐龍會客室」展出。 P.S.2 若有機會前往赤洲或附近海域,千萬不要做貪心的小狗,讓自制力克制好奇心,切忽帶走任何石頭或化石,以防觸犯法例。 P.S.3 鬼手岩所在位置屬於地質公園的核心保護區,漁護署不建議登岸。 攝影:Andrew @andrew_bangchan 文字:Hoiyan @seamouse_hoiyan 設計:PO @p12_o28 -------------------- 香港角落:直覺記錄香港,鏡頭攝下角落。 In ACOO, you can find #ACOOHKCorner.
【麥兜同學仔】春田花花幼稚園角色逐個數 醒目仔麥嘜、傻更更校長、失魂Miss Chan 在死死實的世界中帶來溫柔
麥兜是大家的童年回憶,但除了主角麥兜以外,其他角色都同樣盞鬼有趣。在春田花花幼稚園中,校長、Miss Chan,以至一班低B班的同學包括麥嘜、阿May、阿輝、菇時等,各有性格特色。你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哪個角色嗎? |傻更更地堅持的校長 有點無厘頭的校長,常常以招牌的潮州口音向學生訓話,教學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但為了幼稚園,他也真的仆心仆命。有集電影講述幼稚園瀕臨倒閉,負債累累,他抱著「得就得,唔得就返順德」的心態,四處打工賺錢,做保安、侍應、炒栗子,甚至累得昏倒,最後想到成立春田花花合唱團出騷賺錢的妙計。校長一直熱愛音樂,希望將音樂的力量帶給小朋友。但他性格腍善,三番四次受騙,幼稚園倒閉了幾次,由冬日鴨鴨、夏日雞雞、秋天蟬蟬做到春田花花,每次他都會想辦法堅持下去,延續他的夢想。 |失魂但可靠Miss Chan 「低B班」的班主任Miss Chan有點失魂,常常忘了自己點了誰的名。她愛哭愛笑,熱愛唱歌,志願是做下一個王菲或者陳慧琳,最愛錫是一班同學。當春田花花合唱團被奸狡的經理人走數時,她霸氣的帶領大家去收數;當校長忙於為幼稚園經費打工時,Miss Chan就一個人打理整間幼稚園,相當有情義。她亦相當溫柔,即使同學們說長大後想做的社會棟樑,是幫泡沫咖啡吹泡泡、幫人噒雞腳,她都不會潑冷水。 |醒目仔麥嘜 與麥兜非常似樣的麥嘜,在麥兜電影中只是配角,但原來麥嘜才是最初的主角。最初在周刊上連載的,是麥嘜與他幼稚園同學的故事,而麥兜只是麥嘜的表哥,後期才出場。麥嘜本來是大嶼山豬場裏的一隻豬,有一晚打雷,豬場的豬走散了,麥嘜就被當時來旅遊的人類夫婦帶回市區收養。與麥兜相比,麥嘜的家庭較富裕,人亦較為聰明,有時能滔滔不絕地說莎士比亞,但有點懶醒認叻。後來作者覺得蠢蠢地、較為草根的麥兜,可塑性更大,更適合成為電影的主角。麥兜電影爆紅後,麥嘜就默默地退為配角。 |春田花花幼稚園同學仔 當然少不了一班可愛的同學仔。為人著想的阿May,見麥兜默書的字寫得太潦,就大方送擦膠給麥兜;當麥兜問些無厘頭問題,例如「我懶啲定屎忽懶啲」時,阿May都會認真回答。小小的烏龜阿輝是大家的忠實朋友,化身「情迷海龜Pizza」時,遇見哭泣的菠蘿油王子,會從身上的pizza撕下一條蟹柳偷偷地請他食,又鼓勵他追夢。還有與May經常孖公仔出現的阿June、常被誤會是鴨的菇時、因為可愛的模樣而被誤會是女孩的家貓得巴,都各有可愛之處。 春田花花幼稚園的校友長大後有些成為了古惑仔、豬肉佬,都不是大眾眼中的出色的社會棟樑,但在母校需要時,他們會站出來。幼稚園的每一個人,都未必是最聰明能幹,甚至有點傻更更。但他們的真誠天真,才最能撩動我們的心房。在這個死死實的世界中,令我們軟弱的時候,會多一點堅強;硬,也會有多一點溫柔。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香港夏日高峰會 Summer Summit】陳嫺靜 × 雲端司機CLOUDRIVER 一場從談判到共鳴的音樂化學反應
這大概就是今年最難解釋的音樂組合:一個說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寫什麼的柏克萊音樂學院高材生,一個自稱在找尋內心安靜時刻卻把舞台搞得超High的嘻哈才女。8月26日,兩位極少公開演出的台灣音樂人,要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玩一場沒有劇本的音樂遊戲。 |陳嫺靜:打破框架的非典型嘻哈少女 「在相處時有時像個旁聽生在考場上乾瞪眼,有時又和大家完全融為一體。」從政大校園到金鐘獎舞台,陳嫺靜用她的方式證明:音樂不需要被框住。 2018年在政大黑人音樂社初試啼聲,推出首作《有人責備我們不夠深入》後,她的音樂就在StreetVoice等平台引起廣大迴響。從政大黑人音樂社出發,她的音樂一直圍繞著「與人相處」這個永恆命題:與朋友、與家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都成為她創作的養分。和鄭宜農、何欣穗的跨界合作,以及以《得意的一天A no is a no》獲得金鐘獎「戲劇原創歌曲獎」,都印證了她獨特的音樂實力。 今年推出的最新專輯《如果每天都可以 happy happy 誰想要sad:*))》,更完美呈現她突破自我的音樂實力。想認識她?她建議從《New Notes》開始。但小心,你可能會迷失在她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音樂世界。 |雲端司機:用隨性創造經典的音樂鬼才 「我每次寫歌都很少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的雲端司機,創作時卻像個叛逆的孩子。但正是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態度,讓他的音樂充滿了無法預想的驚喜。 2016年以「雲端司機」之名出道(名字起源於將作品上傳雲端硬碟時靈機一動),他的音樂橫跨indie pop、city pop到R&B,從《低成本專輯》到《SUNNY AFTERNOON》,更曾榮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和金音獎「最佳專輯獎」。他的每張作品都展現出獨特的復古情懷與現代感,又帶有超脫現實的迷幻感。他曾更為李友廷、熊仔、ZENBØ、Leo王等知名歌手擔任製作人,展現其多變且自如的創作與製作實力。 |當兩個靈魂相撞:一場創意的談判戰 「你會被他感染、在談判中逐漸迷失自我,但又覺得:哪有什麼關係!that's the fun part。」陳嫺靜這樣形容與雲端司機的合作(他們形容為談判)。在他的工作室裡,兩人像在玩一場沒有規則的遊戲,最後卻意外創造了完美的化學反應。而雲端司機則這樣形容:「我覺得我超不會談判的⋯⋯我覺得比較像是兩個人在搶方向盤。」 這次的香港演出,他們不只要融合各自的音樂,還找來重量級樂手:洪晨的bass、以哲的鋼琴、雷擎的鼓。「我們不是分開的拼盤表演,而是融合在一起,」陳嫺靜說。至於雲端司機?他說要全程用廣東話交流,這大概會是給香港樂迷最特別的驚喜。 【陳嫺靜 Hsien Ching X 雲端司機 CLOUDRIVER:香港夏日高峰會 Summer Summit】 日期 Date:26 AUG 2025 (TUE) 時間 Time:20:00 地點 Venue:The Box, Freespace, WestK Photo Credit : 梁悠 Liang Yu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不是童話也有光】柯德莉夏萍的夢碎與重生 成就永恆的經典
柯德莉夏萍在電影《珠光寶氣》中,身穿黑色禮服配珍珠頸鏈,高盤髮髻,戴上長手套,輕輕托腮的經典照片,驚艷眾生,至今仍不時有女星模仿她在戲中的造型。她除了氣質出眾,亦演技精湛,獲得美國演藝圈大滿貫四大獎:奧斯卡金像獎、艾美獎、格林美獎及東尼獎。世人眼中閃耀的她,其實人生並不順遂。她經歷過戰爭洗禮、夢想破碎、情路挫折,但仍保持優雅善良,成就人美心善的永恆女神。 柯德莉夏萍出身貴族家庭,曾過著優渥的生活。二戰時期,她家中財產被充公,當時身處的荷蘭亦被納粹佔領,處於大飢荒,導致她長期營養不良,患上貧血、黃疸病等。她本來夢想成為首席芭蕾舞者,曾在著名的芭蕾舞學校接受專業訓練,卻因為營養不良影響了體格,加上身高過高,無法當上首席舞者,被迫放棄夢想的她大受打擊。不過這亦成為她走到演藝圈的機遇。為了生計,她轉為做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的演出,期間被發掘,獲邀演出百老匯舞台劇,亦同時被電影公司賞識,出演《金枝玉葉》的女主角。她首次在電影中擔正,便大受歡迎,24歲即奪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和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一舉成名。其後的《珠光寶氣》、《窈窕淑女》等作品,亦令她再創高峰,成為全球巨星。 「我的人生不只是一個童話故事,我也曾經歷過不少困難時刻,但無論面對甚麼困難,最終我還是得到了獎賞。」她的芭蕾夢碎,但反而間接令她在演藝界創出一番成就。在感情方面,她年幼時父母離異,被父親拋棄,長大後一直夢想建立自己的家庭,但兩段婚姻均離婚收場,亦經歷多次流產,對她打擊甚大,一度陷入抑鬱狀態。不過她仍然相信愛情,在51歲時遇上人生伴侶,一起走到生命盡頭,亦與兒子關係融洽,收獲滿滿的愛。 即使生命給了她難關,但她沒有讓困難奪走她的樂觀善良。兒時遭戰火與飢餓折磨的她,晚年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多次前往非洲等災區實地探訪,用她的影響力令國際社會關注貧困兒童,實行她給自己的使命。她說:「種下一座花園,就是對明天懷抱希望。」儘管受過傷痛,但她仍抱持希望,在世間種下一顆顆善良的種子。柯德莉夏萍出眾的美貌令人難忘,但她的美不單來自外表,她善良堅強的靈魂,散發著更耀眼的光芒。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人生的修行】聖嚴法師挫折困頓中學會放下 環境困厄仍可轉心念 面對煩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在紛擾的世界,愈來愈多人好奇佛法的哲理,藉此尋求內心的平靜。不少人開始接觸佛法或禪修,都是透過聖嚴法師的著作或法鼓山的活動。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擅長把傳統禪宗的智慧,以平實的語言解釋,亦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禪修,拉近佛學與人的距離。他說,禪的最高境界緣於「放下」,圓寂前留下四句遺偈:「無事忙中老,空裏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可說是畢生修行的總結。他從挫折困頓的一生中學會放下,亦花了一生教人放下,獲得自在。 聖嚴法師生於戰亂時代,13歲時父母因局勢動蕩與貧困,將他送到寺廟出家。1949年他因逃避戰亂,還俗入伍,隨軍隊去到台灣,十年後再度出家。動蕩時代,人的顛沛流離、生命的無常,聖嚴法師都經歷過。眼見人們遭受苦難,他希望將佛法傳給更多人,教人減少痛苦。但當時漢傳佛教衰微,不被重視,信仰變成寺院辦法會賺錢的法門,於是他發表了許多文章,希望佛教能有所改革。為了佛教的革新,他去到日本留學,吸收學習當地佛學教育的經驗,並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又遠赴美國,設立道場指導禪修,將漢傳禪宗介紹給西方社會。他在60歲時創建法鼓山,如今在全球多個地方都設有道場,他亦成為國際知名的禪師。 復興佛教的道路不易,聖嚴法師曾說,一生都是從挫折、困頓之中走過來的。他在日本留學的過程非常艱苦,有時只吃一餐,靠替人誦經和做導遊勉強維持生計;初到美國的頭幾年,其時年近50的他居無定所,吃不飽飯,更挫折的是沒能做想做的事,後來要靠弟子協助,才租得起一個破舊小公寓作為道場。面對困境,他以「境不轉心轉」的心態面對:「我經常有這樣的信心,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如果人也動彈不得,也還可以心轉啊!」即使環境無法控制,但人亦可控制自己的心,就能自由。 聖嚴法師提出「四個它」面對煩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他說,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原因,不須追究,唯有面對它才是最要緊的;勇敢接受得與失,盡心盡力去處理,但處理後就要學會放下,不再憂慮。「每一個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馬,也要放別人一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鑽牛角尖上。」從小我們都在學習抓緊甚麼,原來放下,才是一生的修習。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Po @p12_o2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
【ACOOPICK】《破地獄》韓國篇以舞蹈凝視死亡 走進靈魂的中陰之旅
人們常說,生與死只得一線之隔。我們害怕面對、習慣迴避死亡話題,卻往往忘記了告別也是一門藝術。 2023年香港舞蹈年獎「白朗唐新晉編舞」及2024年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舞蹈)得主曾稑宸,潛心五年,以廣東傳統「破地獄」儀式為基礎,聯同四位韓國舞者,將東方靈魂觀融入當代舞蹈語彙,在舞台上展開一場跨越生死界線的靈魂之旅。舞台上將以最純粹的肢體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另一個維度的生死探索。 《破地獄》韓國篇|當代舞蹈劇場 📅 26.9.2025 晚上8時|27.9.2025 下午3時、晚上8時|28.9.2025 下午3時 📍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票價:$320(不設劃位) 購票連結:https://www.art-mate.net/doc/86523 加料節目: 《破地獄》韓國篇公開綵排 📅21.8.2025 晚上7時 📍逸東酒店Anita 由編舞家獨家展演精選片段,設有創作分享及問答環節 「艱辛織地獄」創作分享會 📅21.8.2025 晚上8時 📍逸東酒店Kino 與創作團隊一同探索五年研究歷程,細味當中的生死哲思 費用全免 報名連結:https://www.eventbrite.hk/e/1584960111359?aff=oddtdtcreator @laboraterryarts ——————— In ACOO, you can discover a dynamic lifestyle in #ACOOPick.
【追光者】印象派大師莫奈追逐變幻萬千的光影 以畫筆捕捉瞬間之美 「風景只是一種印象,是瞬間的。」
看到美好風景,我們都希望能夠凝住當下。每一幀風景都是獨特的,即使同樣的景物,只要光線有些許不同,都會呈現不一樣的模樣,如同世間萬物一樣,轉瞬即逝。印象派大師莫奈嘗試用畫筆,留住事物的溫度和速度,「對我來說,風景本身並不存在,因為它的樣貌每一刻都在改變。」存在的,只有印象。莫奈的畫,就是希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凝住時間。 出生於法國的莫奈自小極有藝術天份,15歲已是鎮上有名的諷刺漫畫家,後來學習油畫及戶外寫生。當時主流的學院派大多在室內作畫,講求呈現景物的具體形態。莫奈卻鍾情於新興的藝術手法,走到戶外寫生,著重事物在不同光線環境下的色彩效果,筆觸鬆散,沒有清晰的線條輪廓,重視當刻的視覺感受。現今印象派被視為是現代藝術的開端,但曾經它是用來嘲諷這派畫家的詞。當時莫奈與其他年輕畫家屢次向官方巴黎沙龍提交作品,均遭到拒絕,他便與其他畫家舉辦獨立畫展,展出這些落選的畫作。不過主流藝術界尚未接受,莫奈現今最有名的《印象・日出》,當時被藝評家形容像技法欠奉的草稿,完成度還不如牆紙,並以作品的名稱嘲諷他們這派畫家是「印象派」。但莫奈他們並沒有因而消沉,反而索性以「印象派」自居,舉辦多次獨立展覽,掀起一場藝術革命。 莫奈一直作畫至逝世前不久,晚年雖然雙眼患上白內障,視力變得模糊,但仍堅持作畫,這段時間創作的《睡蓮》系列成為他的代表作。「我的畫從來沒有完成的時候;我畫得越多,就越渴望達到不可能的境界,也就越感到自己的無力。」莫奈曾以連作法創作多個系列畫作,在不同時間、天氣、季節下描繪同一景物,捕捉它們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但光影無時無刻在變化,每一刻都是稍縱即逝,無法完全凝住。這個無止境的追求,反映了萬物流動的生命力,正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當你出去作畫時,試著忘記眼前的是甚麼,一棵樹、一棟房子、一片田野或任何東西。只要這麼想:這裏有一個藍色的小正方形,這裏有一個粉紅色的長方形,這裏有一條黃色的條紋。」莫奈說,不必強行去理解他的畫,只要去愛它就夠了。印象派強調的是感覺,放下物件既有的名稱和形象,才能拋開認知的限制,表達事物在你眼中真正的模樣。重要的是去感受,我們去觀看世界時,也可放下事物被賦予的定義,真正地去看見,也許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封面圖片由莫奈畫作及AI圖像生成。 文字:林三 @lam.three 設計:Owen @wai.ho.98 ——————— In ACOO, you can get refreshed in #ACOOMinute.